《知否知否》告诉你:女人一生最该看透的3件事
追了好久的《知否知否》终于快要大结局了,虽然还没播到最后,但结局不外乎一番波折后,明兰终于过上了舒心安逸的小日子。村上春树说:我相信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情感、性格等等因素所造成的一个人行动的最终结果。我也始终相信这些因素都是人为可以改变的。不管怎么说,命运是在自己手里的。所以明兰的结局并不难猜,但她从不受宠的庶女一路走到侯府当家主母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女人要想过得幸福,必须时刻谨记这三件事。永远别忘记读书全剧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明兰对于“读书无用论”的反驳:依我看,读书无用论这话,就是骗人的。如果读书无用,为什么天下男子,都要去科考,难道是闲得慌?我觉得这句话不过是那些男人们,希望女人们一辈子浑噩愚昧,乖巧听话,好摆布。一个养在深闺中女子,能有这番见识,一看就知道是读过书的。俗话说:读书多了,言语自然改变,周身的气质也随之改变,但我觉得读书最重要的是可以个充实一个人的头脑,从而遇事不慌,处事运筹帷幄。还记得快要科考时,庄学究让大家辩论“立嫡长乎,立贤能乎,孰佳”。众人纷纷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争辩个不休。问到明兰时,她却反问小公爷和顾二郎,问他们如有一位才高能干的庶弟时,会如何自处?一番争论后,她缓缓说道:贤与不贤,易于伪装,难以分辨。可嫡庶长幼,便是一目了然,不必争执,庶子若是真贤德,便不会为了一己私欲,毁灭家族;反过来说,嫡子掌权,若是能够约束庶子,使其不敢犯上造次,也能永葆昌盛。听完这段说辞,庄学究连连赞叹:六姑娘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地,实在难得啊。林清玄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在我看来,读书便是生命最好的妆容,读书多了,就会有不一样的思想和不一样的自信,对于身边的人情世故便也多了几分包容和理解。年轻人常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在没有资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读书就是我们最好的投资。总有一天,你读过的书会成为你手中最好的武器,让你的内心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变得平静、坚定。关于读书,杨澜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她说: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永远要保持独立明兰虽从小丧母,也不得父亲宠爱,但有幸遇上了盛老太太。盛老太太早些年受了许多磨难,对于世事看得淡、拎得清,是个有远见、有格局的人。所以在知道明兰利用长柏,让大娘子帮自己清理掉院内的奴婢时,盛老太太并没有责怪明兰利用长柏的感情,反而安慰起了心怀愧疚的明兰。她语重心长地说:你的嫡亲哥哥,你的亲生娘,将来你的丈夫,亲儿女,终究跟不了你一辈子。一辈子的路,是你怎么来怎么去。明兰本就是独立自强的性格,而老太太的指点则让她看得更清:世界就是这样子,要想活下去、活得好,你就得靠自己。嫁人后,虽有顾候庇护,但顾候也不可能时刻陪在身边,有被外派出差的时候,有一不小心被流放的时候,能在心怀鬼胎的侯府站稳脚跟,明兰依仗的还是自己随机应变,多方周旋的能力。有组数据说:人这一生大概会遇到8263563个人,会打招呼的是39778人,会和3619人解释,会和275人亲近,但这些人终究都会失散在人海。人来人往,人聚人散,免不了有一人独行的时候,所以人生第一堂必修课应该是学会独立。保持独立,不会让你大富大贵,但至少能让你优雅一生。就像杨绛先生。女儿钱媛去世的时候,钱钟书已是重病在床,怀着丧女之痛,杨绛先生还要每天去医院探望钱钟书,百般劝慰他,并亲自做饭带给他吃。那时,杨绛已经八十多岁高龄,老病相催,生活日趋艰难。尽管如此,她依旧坚强地支撑起这个失去爱女的破碎之家。1998年钱钟书走了,自钱钟书走后,杨绛先生独自一人走了17年。这17年里,她翻译《斐多》,在清华大学设立奖学金,还出版《我们仨》《从丙午到流亡》《走到人生边上》等多本图书。始终认为一个女人的优雅就应该是杨绛先生这样:在爱的时候,学会相互依靠,学会柔软,在爱渐去渐远的时候,也能心存爱意,满怀希望地继续漂亮生活。女子生性本弱,保持独立便是我们行走世间的铠甲,也是我们进退自如的潇洒,要懂得:这世间,再怎么疼爱儿女的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会离你而去;再怎么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总有一天也会各自成家;再怎么恩爱的夫妻,走到人生末途的时候,总有人会先走;再怎么孝顺的儿女,等羽翼丰满的时候,也会远走高飞。永远要向前看罗曼·罗兰说:不要为过去的时间叹息,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好的办法是向前看,不要回头。剧中有这样一段场景:小公爷终于中举了,来提亲却被顾候抢了先,气不过的小公爷来找明兰。明兰没见,派小桃传话,她站在门后听着小公爷的哀求,眼里噙满了泪水。丹橘看着难过,便劝她:反正此时老太太还没有答应顾家,不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