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主持人朱军出书《我的零点时刻》,披露15年春晚“跑堂”的台前幕后。. l1 @5 I- Q3 S
春晚已有多年历史,在这段辉煌历史的表面下,也隐藏着一张饱受舆论非议的灰色面孔。“春晚植入广告”、“黑色三分钟”等话题,一次次把春晚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春晚“铁帽子主持人”朱军却在新书《我的零点时刻》中,为春晚遭遇的过度非议进行了一场强有力的辩护。
谈春晚植入广告争议:一些“圈内人”骂春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长时间来,公众对春晚植入广告进行了缺乏理性的严厉批评。处在风口浪尖的朱军,在龙年春晚前一个月出版的这本《我的零点时刻》中,首次站出来为春晚广告植入正名。
恰恰是在这条产业链上,一些批驳春晚者顺利出位,在得到关注的同时,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对于这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朱军幽默地说:“下次动笔之前,请先向春晚鸣谢致敬吧。”
谈“打出来的兄弟”赵本山:“一开始他反感我,直言觉得我‘假’。”朱军说:“我跟本山的关系很有意思,我们俩是不打不相识,属于打出来的兄弟。一开始他有点反感我,见了我总是一副爱答不理的表情。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你什么意思?我又没得罪过你,你怎么见我老这样?’他很直接:‘我不喜欢你。’我很奇怪:‘为什么?’他朝我翻了个白眼,吐出两字:‘你假。’我俩之前几乎没怎么接触过,他说这话我就更莫名其妙了:‘什么事觉得我假?’他三个字直接把我撂倒:‘不知道。’我当时心里颇有些不平,你又不了解我,凭什么说我假?太没道理了,和我相处过的人还觉得我真呢!真诚是我做人做事的信条和原则,因为真,我更交来了一大群真朋友。”
“很长一段时间,我和本山都形同陌路,直到有一天,在白岩松家,小白拉着我说:‘哥,咱们俩一块儿敬本山大哥一个。哥,咱们俩一块儿敬义夫兄一个。’本山看小白对我左一个哥右一个哥地喊着,感到奇怪,他实在忍不住了,就问:‘我说小白,你们俩这啥关系呀?’小白指指我,神情自然地介绍:‘这是我哥。’显然赵本山对白岩松是欣赏有加,他就更摸不着头脑了。一个他不甚喜欢的人,一个他那么欣赏的人,他们俩居然关系那么好?”朱军说,可能从那时候起,本山才对自己另眼相待。一来二往,通过几次相处共事后,本山对我说:“兄弟,哥哥原来对你有误解。你真是我的好兄弟!行了,以后有啥事就跟大哥说,大哥能帮你忙一定会帮你忙。”我没问他当初对我有什么误解,但他既然这么说,可见他对我的成见消除了,我心里也挺高兴:“大哥,没什么事我也不会麻烦你。咱好好做兄弟就行。”解开了心里的疙瘩,我们从此就真的像兄弟一样了。我想,什么叫艺术家,艺术家只有一点,把所有的观众深深装在心里,即使自己躺在舞台上,也要给大家带去欢乐。有谁能让13亿人在同一秒钟发笑?只有大哥本山!”1983年,央视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到现在历经29个年头。29年来,春晚从一台普通文艺晚会成长为了中国百姓的新年习惯,给观众带去新年的欢乐,但在近几年,引起的争议也很多。有人说春晚精华已尽,好的东西都演完了;有人说春晚还是那个春晚,但舆论环境的变化实在太大,因而遭受了不同以往的待遇。
广州日报:又为春晚忙碌,你这次会不会有惊喜给我们演小品之类的?
朱军:小品今年不会有,到现在没有排练就不会有了。去年开始为了保持节目主持人在舞台上形象的单纯,基本原则上是不再进行小品的表演。
广州日报:如果把春晚比作一桌年夜饭,在筵席里你是一个什么角色?
朱军:这个问题还真是,我是一道什么菜,对,我是跑堂的。我负责把大家招呼好,把这个菜摆在桌子上,摆整齐了。
广州日报:你说你是跑堂的,那么总结一下15年跑堂的经历有什么感受?
朱军:借用白岩松的一句话,改一个字,叫累并快乐着,很幸福。每年到春晚排练最紧张的时候都会筋疲力尽,就是在这样一个状态之下,自己感受到了那份幸福,那份快乐,尤其是每年的除夕,在演播室里陪观众朋友们一起过年,我觉得此生足矣,一陪就陪了15年,感到很幸福。广州日报:近年来舆论界对“春晚”有了太多的讥议和过度的解读,你在书里也写到:它成了一种符号,被负载了太多的功能。媒体解读为这是为春晚辩护?你认同这类说法吗?
朱军:现在是网络时代,是一个自由评说的时代。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这些年,人们对于挖掘春晚“背后”的兴趣远远大于关注节目本身,本着破译达芬奇密码般的热情,到处寻找蛛丝马迹,试图剖析春晚的“台前”、“幕后”。有些媒体也推波助澜,热衷于给春晚制造个“规模经济体”,或者编排个“谱系权力榜”,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再掷个响雷:“你们所不知道的春晚!”直奔“揭秘”剧情,掀起一轮又一轮把春晚妖魔化的“生化危机”。
朱军:春晚零点的那段倒计时被人称做“事故多发时段”,在那个特殊时刻,主持人总会格外紧张,说错话的几率也比平时高。事实上,几乎每年春晚的零点仪式都无法掐准钟点,而且随时会有突发事件,需要主持人视具体情况临场调整,因此春晚主持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负责“救场”。主持和任何一个行当一样,都有顺利和不顺的时候。我之所以重述这段所谓的“黑色三分钟”,是想澄清一些事实,它并非如外界所言,是我们几个主持人之间互相拆台、人为抢词造成的。更没有传得离谱的“在后台打起来”的故事。当时大家都在想办法补台,都怀着一份责任心和善意,但是由于应对危机的经验不足,相互没有配合好,再加上在那个关口上过度紧张,所以接连造成了口误,导致了一场“囧”戏。
看完这些不知道你对于春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 J( g5 l4 O+ t9 E+ T } K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www.chuanbowang.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