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知道,咸阳是一座富有厚重历史和文化的城市,但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传统文化渐渐被新的文化浪潮所替代或者淹没。党的十八提出了文化自信,其中就包括如何用传统文化,为今天的现代化生活服务。8 w/ g, M2 }7 o# `
生活和工作在咸阳的许衙评,在做了多年的宣传工作后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更多贡献?
2 f5 `6 z: J8 s4 `& D
; \6 P9 Q2 L) S% z/ n8 [3 u( X2017年6月10日,许衙评组织探寻团人员走近唐马跑泉遗址。 张根劳 摄
4 W" o* E+ m1 B/ C) b4 Z% d# a 许衙评经过深思熟虑,与退休教授张根劳、《老咸阳》作者董学武一起,通过与咸阳冯强文、梁澄清、张德臣等大批民间艺术家交流采访,阐明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了大家地积极响应。2017年2月16日,许衙评以《陕西市政》全媒体为主导,联合其他媒体发起了“探寻历史踪迹,传承优秀文化”活动,并在咸阳古渡举行了启动仪式。之后,他利用工作之余,组织民间历史爱好者和在历史研究中取得成绩的社会贤达、学者、教授和书画界人士,先后走访了咸阳八景、碌碡桥遗址、沙河九眼桥、咸阳民国第一高楼、泾阳裕兴重砖茶、老秦味道、北杜铁塔、红塬坊血麦、咸阳城区塬窑洞、武功姜塬祠等20余处人文景观及地方特色,每走一处还召开研讨会,整理研究成果,书写挖掘纪录文稿30余篇5万余字,探寻小组撰写的《大西安环境下如何做好历史文化传承》一文被民盟咸阳市委确立为课题进行研究,并获咸阳市委统战部《民意社情》调研一等奖;系列文章在《中国民族博览陕西专刊》杂志、陕西市政网等多家媒体网站发表后,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有历史专家称,此举,不但填补了官方对历史文化研究的不足,也为挽救历史遗存,弘扬传统文化,使人们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珍惜历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0 m! @3 x* U3 K j9 x 书画是人们普遍喜爱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书画作品的热爱,超过任何历史时期。在咸阳这座历史名城,书画家隐居深巷,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但苦于流通渠道不畅,宣传不到位,许多书画家只知道埋头创作,找不到出路,其作品藏在闺中无人知。
8 q+ R. I7 Q& [) u' }( Q% l$ p2 m: E8 `; X" m
2013年6月22日,许衙评和岳父吴志琪(书法家、民间历史学家,右)看望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冯萌献(左)并与之交谈。吴亚革 摄
& ]% D4 h1 g. |; O! P
在挖掘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许衙评常常听到书画家的叹息声。他通过进一步调研,决定利用自己掌握的媒体资源,帮助书画家们走出困境。经过调研和准备,2017年4月,由他倡导并创办了“共享书画”平台,将咸阳、西安、宝鸡、商洛和甘肃等省市的书画家组织在一起,进行书画创作交流和作品交流,对书画家进行视频专访,提升其知名席。三年多来,通过共享书画平台,举办书画笔会10多次、书画交流活动20余次,访书画和艺术家100余名,培养推出了一大批书画名家,其中吴志琪的书法拓片《中国朝代繁衍》、王守一的鸡毫专利作品《金文寿》、安君康的国画《牡丹》、李翰迪的国画《马》、郑海的国画《鹰》、冯世平的书法作品皆成为名作,成为普通百姓和收藏家最喜爱的艺术作品。共享书画平台采取横向交流、分点交流、地域交流、纵深合作等模式,与北京、广州、西安和深圳等地媒体和书画组织合作,使咸阳书画家的作品,从深巷中的画室逐步走向市场,从关中走出潼关,从北方走向南方,从中国走向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欧州等地,“共享书画”媒体联盟平台成为一个品牌,受到大家的好评。* j4 v _6 O0 L8 Y$ F
0 d# m: |0 Q" ?2017年8月2日,许衙评将共享书画首批签约书画家王守一书写的陕西省爱国主义志愿者协会口号转交到会长崔国卫(中)手中。
* ^( [+ _- v. V. @- L8 m( E0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