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称,挨打和电击是让玩家增加游戏的体验感。但实际上,玩家的体验并不愉快。一位男性玩家称,自己被电了七八下,都被电得蹲在地上了,几个NPC还将自己围在角落里,不让自己起来。直到第二天,自己的半边身子都还是疼的,疼了两三天。
事后,小张和小李报了警。民警来了之后,没收了电棍。二人又向媒体反映了此事,经协调,密室逃脱馆做了退费处理。
此事也引起了网友议论,有网友认为,这种游戏本来就是拟真的,去了就要遵守游戏规则,玩家如果玩不起就不要玩,但更多网友反对这样的观点,认为店方不应该在玩家明确表示拒绝的情况下仍然那么做。如果给消费者造成了伤害,赔偿是必然的。
爆火的“密室逃脱”太吓人 12岁男孩被吓到住院……
近年来,真人密室逃脱游戏流行起来。消费者可选择游戏主题,在密闭黑暗的房间中寻找线索闯关,直至解密通关。可有人虽逃脱了“密室”,但其带来的恐惧感,却挥之不去。
近日,南宁市民王女士12岁的儿子,和同学一起到商场去玩密室逃脱游戏时,被恐怖的游戏情节惊吓到需要住院治疗。尽管目前王女士的儿子已经出院,但由此引发的对密室逃脱游戏安全性的讨论,却仍在继续。
学生家长 梁先生:至少评估一下恐怖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才能放心让他单独去玩 。
密室逃脱受学生欢迎
年龄限制因店而异
记者调查发现,机械、机械+NPC和沉浸式剧场这三类密室逃脱游戏,基本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主流。机械类密室逃脱游戏以解密推理为主,主要是破解机关;机械+NPC(非玩家控制角色) 密室逃脱游戏,加入了真人演员模式;沉浸式剧场类密室逃脱游戏中,玩家成为整个游戏剧本的角色之一,和NPC(非玩家控制角色)演员一起推动剧情的走向。目前,密室逃脱游戏基本以剧情、恐怖、烧脑、刺激为卖点,参与游戏的价格从数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某密室逃脱游戏工作人员表示,此类游戏对玩家年龄没有明确规定,具体限制因店而异。
学生 小黎
当时就是不敢进去,最后有被吓到。
记者走访:店内均未悬挂营业执照
资质难辨别
记者采访发现,大家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游戏是否刺激、好玩上,但是对于场所是否具有相关资质、设施是否安全,并没有过多考虑。记者走访了南宁国贸、钻石广场、金外滩商务大厦等多个场所的密室逃脱门店,发现所有店内均未悬挂营业执照。非正常拍摄
记者:你们这个有营业执照吗?
“密室逃脱”门店工作人员:有啊,怎么了?
记者:那你怎么不挂起来?
“密室逃脱”工作人员:我们那个在老板那儿,没挂起来,怎么了?美团上有,你可以上美团上去看。
记者:是每个分店都有,是吗?
“密室逃脱”工作人员:对啊,每一个店一个。
探访密室 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另外,密室设置在密闭、狭小的空间内,如果出现火灾等险情,游戏玩家又该“往哪儿”逃呢?记者决定一探究竟。记者随机选择了一家密室逃脱门店,并选择了一项难度适中,惊悚系数较低的机械类游戏进行闯关,发现房间里十分黑暗,没有见到明显喷淋、烟雾报警器等消防设施,也没有明确的安全逃生指示标志。房间内主要通过道具、机关达到刺激、烧脑的效果。
志愿律师唐忠玉对此表示,如果店家不悬挂,或者不在显著的位置标示上述证件,可以认为店家有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密室逃脱游戏的经营者还会和玩家签订免责协议,写明若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因为过度惊吓、恐慌等造成的推搡、拥挤、摔倒等现象而造成损伤的,经营者不予负责。但要是出现问题,免责协议真的能免责吗?律师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因任何的承诺或者协议进行免除。
现在正是暑假期间,密室逃脱游戏成为许多孩子的娱乐方式之一,刺激有余,但安全性方面却稍显不足。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能够对密室逃脱游戏的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和思考,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度过一个健康、安全的暑假。
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www.chuanbowang.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