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谣言止于智者”,而你我最常扮演的却是谣言的奴隶。正如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的那样:“平民百姓很少根据事实,却往往根据谣言来判定事物的价值。”
看似文明的社会之下,舆论才是阳光下无形的利刃,有太多高贵的灵魂因此万劫不复。
还记得曾经的央视名嘴方静吗?一位本应身为央视翘楚的女主持却活生生毁灭在了“间谍门”事件中,从被迫退出央视到44岁客死异乡,方静遭遇的一切让太多人读懂谣言的“力量”。
这件事情就发生在了原央视著名主持人方静身上。
更令人悲痛的是,原本该事业如火如荼的方静就这样几年后郁郁而终。
在谣言传播后的第六个年头因癌症去世,客死异乡年仅44岁,老母亲都没能见上她最后一面。
阿忆也曾在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担任过主持人,说起来他和方静还算是同行。
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因为方静交往了一位台湾男友,才给了阿忆诽谤方静的机会。
事情已经过去十几年,造谣者阿忆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下场令人十分解气。
方静从小就是一个十分要强的女孩,她1971年出生于北京父母也十分重视对她的培养。
郭兰英亲自到方静家里和她父母见面,并收方静为徒弟开始手把手的教方静民歌的唱法和发音。
极高的天赋加上严师出高徒,没用多久方静就能登台演唱《南泥湾》等歌曲,成了北京城里家喻户晓的小童星。
“虽然有掌声有喝彩我却觉得不快乐,童年应该时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但我与其他同龄人几乎时隔离的,在舞台上别人看到的是风光无限而我感觉我只是一个牵线木偶”
或许正是内心的这个想法,方静在上学后就渐渐减少了音乐上的发展。
在学校她的学习成绩同样非常好,高中还没毕业就获得了保送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并不是谁都有,但在方静的心目中始终对荧幕更向往,她放弃了被保送的资格和众多学子一样参加高考,最终选择了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系。
在很多人看来方静的这个选择等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正是因为由衷的喜欢方静才在这条路上格外努力。
在北京广播学院她依旧是老师心目中的优秀学生,毕业的时候又顺利进入央视,一切都在向着她目标中那样前进。
23岁方静在进入央视没多久就成了《中国新闻》栏目的主播,这个节目方静一做就是六年。
更值得关注的是方静在做主持人的这些年拿到了多个主持方面奖项,她是个事业心极强的人。
之后又主持《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国际观察》等多个央视王牌栏目,和白岩松成了观众心目中一对好搭档。
在2003年非典时期,那会方静正在美国的福克斯新闻台交流学习,得知国内情况的她不顾安危选择提前结束学习回国,回到北京后就深入前线做报道,一个优秀记者的使命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军事频道的《防务新观察》栏目中方静的主持风格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更有军事专家评价方静,你一听就知道是方静提的问题她的风格是别人模仿不了的。
进入央视工作第15个年头在方静身上发生了那场传闻中的“间谍门”。
2009年6月9日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主持人策划人阿忆,在自己的博文《考试作弊已实现了现代化》里写下了一句:
“端庄大气的方静妹妹为便于谋取军事情报外泄申请去主持《防务新观察》终于5月12日夜晚被捕”
两天后方静终于现身开通了自己的博客,称此说法纯属恶意诽谤中伤并要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第三天阿忆感受到了自己一番言论的威力,又发博客表示自己从未说过方静是间谍只说她是泄密,并表示“间谍”不等于泄密。
由于传闻造成的影响一时半会未能消失,方静选择了暂时退居幕后工作,很长一段时间观众在荧幕上都没有看到方静的身影,之后方静成为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中层管理人员从事电视策划和节目制作工作。
然而令观众意外的是,仅仅半年后在12月6日多家媒体公布了方静去世的消息,方静的家人也是从媒体口中知道的消息。
消息发出后不少方静的好友和同事都表示哀悼,董浩接受采访回应我作为她的好朋友心情很不好,我今天还专门在画室里画了一幅画送给她。
哈文也转发了方静去世的消息并配文最大的成功就是健康的活着。
一生努力要强的方静,因为阿忆的一番言论事业遭受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当红的事业不得不戛然而止,其次她的身体和心里都遭受了巨大的压力,年纪轻轻患上癌症和这件事情有很大的关系。
方静在去世后造谣者阿忆遭到了网友的口诛笔伐,网络上对他的谩骂声不断,他造谣一张嘴当事人就得辟谣跑断腿,不少网友指责阿忆不配站在北大的讲堂上几乎到前途尽毁的地步。
虽然阿忆没有受到法律上的追责但道义上的责怪他免不了。
事后阿忆再也没有登上过荧幕,他的大嘴巴还是很难改经常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一些不着调的言论。
作为一名北大教授对别人的事随意发布谣言事后不敢负责,对网友的指责视而不见心虚不敢直视,从这一点上也看出了他的心胸有多狭隘。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远离出口伤人的人
B/ M0 T& k C J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www.chuanbowang.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