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道有“水墨最为上”与“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这种忌讳色彩运用之理念,但时至今日,艺术发展总会裹挟一些破法而立,法外求法之所谓“离经叛道”。于是水墨与色彩的同炉共炼,已被当今写意画家演绎得淋漓尽致。张凤莲女士的写意牡丹,不仅敢于运用明艳的色彩,还大胆依据色彩原理,融释水墨色彩对比关系,增强色彩力度,使画面水墨色彩互为映辉,令人耳目一新。 ! V0 A8 c+ T8 f P
张凤莲女士的牡丹画作,谨循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不断“用心用眼流盼绸缪于作品全幅上下四方”,在顾及整体章法布局中,巧妙处理虚与实,动与静,枯与润,色与墨等构建关系而随机补充、修复,从而实现“全境的阴阳开合,高下起伏的节奏”。老子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阴一阳为之道”。中国绘画阴阳之表述,妙在化解空灵与充实这一艺术精神之两元。“空则灵气能来”,“实则精力弥满”。张凤莲女士的牡丹画作,合阴抱阳,虚实互见,故而每幅作品虚处素纸空灵晶莹,实处物象洒脱淋漓。 $ G* @" s' c' S) p
张凤莲女士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既能体现静的主导地位,又能传达动的永恒追求。缘于她把静态之动与动态之静巧妙地有机融合,从而她精心营造的牡丹画作,不是那种物象的照搬,而是调动心灵内象,去彻悟自然宇宙之外象,图解物象百态,呈现大千世界,使作者与读者心灵相通,互生“俯仰皆宇宙”的感慨;强化借物抒情的机能,去传递物象与心象共鸣所孕育的情愫、气度、灵魂与风骨,直达生命核心,构成“无声之乐”,令作者与读者同享“不乐复何求”的愉悦。不仅如此,张凤莲女士的牡丹画作,在技法、技巧、技艺的完美统一上,亦用心良苦。或趁湿叠以干笔,或将干未干时复以湿笔,或浓淡互融,或墨色冲撞,从而驱使笔触相叠、相渗、相破,水法、墨法、色法和谐融洽,枯润妥切,把牡丹画那种瑰丽艳美之姿,雍容富贵之神表现得恰到好处。 + l/ D$ L* V' _9 y% B 中国画是“哲学的艺术,文化的艺术,人格的艺术,但归根结底是感性学意义上的形式美的艺术”。张凤莲女士的写意牡丹,力求将现实与表现、与浪漫融为一炉,凭藉人格涵养,唤起人文精神,直通“技进乎道”。从而传情自然,升华人文,化物言心,物我和谐。她满怀淡泊致远,践行美学“静照”,在当下艺术界浮躁尘啸、物欲横流的氛围中,笃定心志,空诸怀抱,且“学贵得师,亦贵得友”,不辞辛劳,奔波于中央美院等多所艺术院校,受教于霍春阳,吴静初,郭石夫,王培东,何水法等艺坛巨擘。路行千里,艺读百家,方使天生万物之自然属性与形态,用“比兴”式的美化想象,通过自我磨练的笔墨语言地摄取、提炼而“天人合一”,最终促成仁、诚、清、美之艺术特色,取得瞩目成绩。: h# J8 k) R4 Y
与张凤莲女士交往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企盼。多渠道信息表明,钟情写意牡丹画创作,早已成为她阐述生命之椽笔,承载梦想之摇篮。若问此道何以为足,她总是掷地有声:“咬定青山不放松”“学至乎没而后止”。毋庸置疑,在中国画“日日新,又日新”的艺术天地里,必将有属于她自己更加光明灿烂的自由王国,任其展翅,任其飞翔,任其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