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马识途在成都王府井观影《让子弹飞》。马千木六岁入马氏家族的私塾,开始读《声律启蒙》《四书》和《古文观止》,也开始拿起毛笔练字。后来马玉之在忠县筹办起一所新式中学,马千木也开始在新学校里读起林语堂编撰的英语教材来。1931年7月,马千木同七八百名初中毕业生一起去首府万县参加会考。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孩子们,看见飞驰而过的自行车,惊呼“洋马儿!洋马儿!”的同时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只有两个轮子却能不倒。晚上睡觉像平常一样去吹灯,却发现这电灯怎么也吹不熄。$ S n0 _5 m4 h( y- `6 p
! w7 w5 w* E$ d6 ~" ? F" A# D2 }马玉之对本族子弟的要求是“十六岁必须出峡”,于是考了第九名的马千木北上,考入北平大学附中读高中。两个月后,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十几名东北同学和马千木们在学校操场抱头痛哭。之后情势危急,马千木跟同学南下上海求学。8 f' D, d5 w1 s7 g/ O0 [, ^
( X) D5 P' {/ U4 b' K, K4 C; J
在浦东中学里,马千木在语文老师鼓励下写了一篇《万县》投稿而刊出。当老师勉励他以后当作家时,马千木回答:将来我要当工程师,工业才能救国。) [3 S) _* S* E' c3 `; n2 Y( ]; m
1 P) T# j( Q" H+ Z" U" y1 Z- U毕业后考进中央大学的马千木,在绘图课上与刘蕙馨相识,初恋开始了。 6 _4 n% \2 l( v& ^ . G. F% M" C0 D& _ f" }4 m但很快七七事变也降临,此时两人都已是学生进步组织的成员。在组织的层层介绍下,拿着董必武和陶铸的介绍信,马千木先至南京再到武汉,被后来的首任监察部部长钱瑛介绍入党。钱瑛问,“你怎么签名签的是马识途?” - R: v3 C0 `$ J1 L" V 2 ?6 c0 V3 ~4 g# G' Y; u马千木回答,“我改了名。从入党的这天起我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老马识途了。” % z, n1 S: L8 G. Y3 p : c: ]- }; F" q+ |/ H* Y% D6 P这是1938年3月,马千木23岁,他一生超过80年的党龄生涯由马识途开始。 ; w: a ~1 m, K, Y2 u I. b, {, Y5 ], `
2 . u5 O0 l2 z4 e! V- p D# J 9 c0 ^* S1 Q3 T) ~2 d3 U短暂地从事过工人运动、当过战地记者之后,马识途开始在鄂西的乡村里从事地下党工作。幸福和不幸接踵而至:与刘蕙馨顺利成婚,但仅仅两年后刘蕙馨就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牺牲,两人的一岁女儿也在狱中不知所踪。 , D& v* _3 P& n, R3 ]' s/ p) r# `, D, M6 s: I2 h5 ]" `' C
马识途的任务也因此变成了潜伏,组织同意他去昆明读书,三年五年里积蓄力量伺机而动。于是西南联大的中文系,迎来了一名叫“马千禾”的学生,当时的大学允许外校生经考试入学就读。 2 s# ]" D" T- b0 H . a4 E# b8 L1 w( U* f. ]/ G经过四年的科班学习,1945年8月马识途毕业离校,被组织安排到成都进行地下工作。从1946年初到1949年底,任中共川康特委副书记的马识途既曾在革命工作中与王放相识而再婚,也曾因叛徒出卖而差点深陷囹圄。直到三大战役获胜,化装逃到香港的马识途才先是乘船北上、继而重返成都,开始由地下转为公开工作。4 |6 w1 h# e9 h# w
/ F) V! Z# u8 K
先是为成都市修下水管道,再为成都工学院——今天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修“大屋顶”办公楼,跟着又在金牛坝修金牛宾馆,马识途的成绩至今可见。1958年中央成都会议上提出“向科学进军”,于是马识途又去筹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