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机构的聊天截图3 l4 [' D! Z* T1 v/ Y/ i
+ i- U* z+ ] ] V
对于上述情况,曾就职于某科创教育机构的张维告诉记者,机构的“定制”“代做”服务,表面上说是指导培训,但学生基本不用参与实际过程,甚至不必知情,“写手可能是机构的人,也可能是机构请到的一些大学生,基本材料完成后,再让学生摆拍点视频照片,熟悉下作品重点,最后排练一下答辩的内容就完成了。”& V9 p e9 ~5 k6 M$ p
9 D0 r- L$ S# m/ }张维谈到,各类赛事的审查方式主要是查新和查重,而这些证明材料机构也能够提供,“答辩环节只要让学生准备充分,很难被查出来。”张维向记者透露,家长请教育机构进行“定制”“代做”的情况在中小学科创赛事中很普遍,“现在的科创比赛竞争性很强,对项目的要求比较高,从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能力来看,是很难获奖的,很多家长或学校又没有自身的资源支持,花钱找机构的情况自然也就多了起来。”2 Z$ E, B( n: k2 P
/ F1 w( h0 K. ^- o家长莫被“升学焦虑”挟持 4 K, B) A9 }8 W# H0 b% R! ?# ?; L q2 E4 O6 ~" N2 \& s
别盲目让孩子参加科创比赛, |( B) M; u1 o' j
! m$ e. E( @; p
记者发现,这些机构的广告宣传或软文推荐中,很多都提到“中小学生的科创能力将成为学校越来越看重的素养能力”,强调科创能力会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相挂钩,有的则抛出了高中阶段的“科创实验班”以及部分高校的“强基计划”“自主招生”等招生录取方式,借此说明中小学科创比赛的重要性,还有的直接宣传部分科创奖项可作为“敲门砖”,成为某些地区报考重点中学、优质高校的条件。* F6 p: ~ ^; E; V0 u F, W9 C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