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m. H' i; @3 ]+ o河南一名事业单位人员告诉记者,“退3进1”很早已经开始实施,目的是自然消化,以时间换空间。目前来看,改革对已经在编的人影响不大,基本上可以平稳工作到退休。 6 |7 j n) X" Y' z! O" @% w+ c [. C% I% S2 O4 `, h) G3 V
汪玉凯也表示,这种一次核定编制、逐步精简到位的办法,能够比较平稳地推进改革,避免出现“断崖式”精简分流,保障干部职工切身利益。 7 ^& i& h7 j/ O! s/ n6 a/ V! \) @( {- p$ Y
与此同时,这样的办法带来的比较直接的影响是,“单位不好进人了”,前文提到的河南一事业单位人员表示。! ~- ~- q Y6 a- [4 `/ o) P
1 W# O- ?. |- ~' i1 ~
他向记者介绍,其所在的科室目前有5个人,其中两人马上退休,还有1个人是借调挂职的,等于科里只剩两个人在主要参与工作,人手不足,工作开展起来很吃力。“想招新人,但是指标卡着,没办法。” 5 P4 M0 [! Q% d: `* @# l# M i7 w6 [* ]% _, g8 k$ R5 l" Z/ M
江苏某地一名事业单位人员表示,她的单位执行的是“退2进1”,去年达到了招录新人的标准,但是因为这两年财政压力较大,为了控制成本最后也没有招人。 2 K9 N0 n0 Q4 r& N$ n% \/ p O: a9 l4 Y( C' r M: Y0 E' U9 U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事业单位多以退休人员返聘、招聘临时性人员或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来弥补人手不足的问题。9 q+ U; m) F- r( v7 {1 m N
6 f& e7 U7 X6 k" o- i汪玉凯表示,由于临时性人员与在编职工在稳定性和待遇、福利方面差距较大,也会造成一定问题,有些单位可能存在主要由临时性人员承担大量工作的情况。 # |7 j, y) y2 p, K2 H' R1 C' N: u" B8 F9 Q$ I1 y* s p
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类似声音,有受访者表示,单位内部还存在一些闲职,尽管是在编人员,但工作量不大,“一到17点单位里全是小孩。”此外,返聘人员虽然从数量上看的确补充了人手,但不招新人也导致一些基层科室老龄化比较严重。 " n, J9 \1 h( {( G# m a" W ! d6 e {/ u+ H9 W9 `如何“重塑”事业单位 ) J) E7 K6 X N+ p$ F8 n 1 ?5 @$ D4 ^9 o( b! X实际上,多地在此轮改革中都触及这一问题,比如,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就曾在会议上强调,要实现涉改事业单位从“改头换面”到“脱胎换骨”的根本转变,真正改出事业,改变养人,改进治理。* H& M+ q& H( A# U1 w* B: Q
/ m0 {8 a7 d7 R5 \$ H6 r
在这一轮事业单位改革中,被冠以“重塑”之名的不止河南一地。 + S' \: }& H @* K; F* G2 T* [# ~ \- F
2020年8月,山西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推进会指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要“紧紧抓住整体性重塑这一核心”“大胆先行先试,真改实改彻底改”。江西在部署阶段提出,要着力推进系统重塑、功能再造。内蒙古自治区要求,实现事业单位改革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反应”。* F$ n9 i& {' s
$ h7 h5 t. { ?/ N, A汪玉凯介绍,此轮以“重塑”为名的改革是在我国已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 Q, Q7 q/ w6 _
5 Z% `8 j3 I( M
以2020年为分界点,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被分为前后两个篇章:从2011年到2020年,主要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从2020年开始,则是这一轮以“重塑”为名的深化改革。& f1 l0 L" h, p( b# n5 |! V&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