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U: \: e+ W; C# \: [0 O 4月16日上午,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这起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5 c6 F$ `# H( ]# G J9 t
) E" g% n& Q$ \" r 庭审过程中,三名被告明确表示已认识到自身错误,向社会公众致歉,并自愿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r+ E6 E0 [2 D; `% }5 T% Z- E8 e( A; K
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的新生儿个人信息包含出生日期、性别、父母姓名及联系方式等,足以识别到特定的新生儿及其父母,属于《民法典》所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 8 B, L# ]3 h& W: p5 v 5 O# ?& s! A. r. ]; h; v8 i5 R; b! J 三名被告以牟利为目的,在未取得个人同意的情况下,非法买卖、使用特定人群的相关个人信息。! A2 d8 M9 w% B) ^. X6 I q3 m' G0 `" Q
u+ c+ L1 l- G( P 这不仅有损相关主体的公民个人信息权益,扰乱新生儿及其父母的生活安宁,还侵害了公共信息安全领域的社会公共利益,三名被告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y8 B) W- f9 a7 N5 i4 ]0 U! c
4 D5 g0 @: B) I% m# R$ ? 法院当庭判令,三被告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并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29万余元。上述公益损害赔偿金用于个人信息保护或者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公益事项。办理案件的法官认为,大数据时代让信息获取更便捷、生活方式更能、商业决策更科学,如何平衡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议题之一。 # W S( q0 r+ x+ k ! d: Q4 @( I4 m$ O; _1 c. u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 l' v0 a7 v# Z6 `2 _( ? F" e* a' p
本案涉及的公民个人信息,主要被用于面向新生儿父母的定向商业推销。& C/ L( H& E! W c9 Y- h
" H0 F* Q2 D) W/ w* T 这不仅侵犯了新生儿父母私人生活安宁不被他人非法侵扰,以及自由选择商业机构的权利,还会侵扰产后妈妈安静休养的现实需要,极易引发家长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和焦虑,破坏公共信息安全。 2 e0 G; S, u' }2 k/ g$ \2 ~% p7 e, e$ s' O6 y4 R' O
法官还警示,涉案个人信息的交易,还可能催生、引发专门针对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人身权利侵扰等多种关联违法犯罪活动,给家庭财产和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 M% c1 U( ]; T1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