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 l3 j7 y' m; r& _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小希,父母也在升学与复读间纠结了一个多月。“当时,我能看到母亲做着饭都失魂落魄,家里来了亲戚,母亲都像祥林嫂一样,唠叨着该不该让我复读一年,如果不复读将来的出路在哪里。”小希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努力的托举,最后选择咬牙掏出6万块交给复读学校,就是为了让自己不留遗憾地奋斗一年。 8 O7 O, a' ^4 j D ; s1 ^. X' S; s- k, w) s“我是一天都没有休息过,在复读学校里,连个跑道都没有,有时觉得不顺意的时候,想跑步发泄一下都没机会。”小希觉得那一年里,自己如同机器人一样,最好不要有任何感受和情绪,“否则苦恼会在我猝不及防的时候侵袭并肆意生长。只有跟着老师的节奏,一张卷子一张卷子地刷,一遍又一遍地提分,不要抬头,不要托腮,不要思考考试外的任何事情。” Q# M! r: `3 k" L# c0 Q 1 T4 c z+ \" z" r% Z$ R6 P' L复读一年,小希的分数比上一年提高了50多分,稳上本科,但专业的竞争力不强,还是对未来的出路心感茫然。她告诉记者,当年跟她一起复读的同学,经过一年的“锤炼”,不管提分多少,都有点迫不及待“上岸”的感觉。 + M6 b% b2 K& f6 F5 ~ 3 c1 l+ A) a) D( R! w% o孩子复读对家长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 & V* N. Y; l8 y7 Z+ e3 g % u. \% m( v5 s w6 X: {温女士是复读生家长中的一员。她比一般复读生家长承受的压力更大,因为在大女儿复读后,小儿子也走上了复读之路。“幸运的是,经过一年的复读,我的两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人生正确的选择,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l8 F0 E/ X5 `1 f; N7 U
2 A: d2 C8 \) W$ y E/ ]
“我的大女儿一直学习成绩都挺好的,就是高考失手,所以复读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一年后她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是小儿子是否复读,确实经过了一翻考量。”温女士说,儿子的成绩当年只能上专科线,他在读书方面的精力投入远远不及姐姐。“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只读大专出来就业会很难,而且一直以来,全家人的共识是让孩子读口腔医学,因为父亲就是从事这一职业,将来孩子出来社会就业,就有一个较好的引路人。” + r! i# V5 I- f5 j1 L9 V* \4 T9 o5 e' y; z7 B/ ?4 b
在母亲的建议下,儿子小文决定复读。他问母亲:“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复读吗?”: l0 ?4 [2 ^8 U0 K; g& u+ [
6 h \" Y+ A: m6 S( g7 v! Q% A0 c4 [7 z温女士淡定地表示,“我知道!因为你孝。”' H0 Q5 w/ d& e
; \% h( s! D5 E" w+ f此话一出,儿子小文眼眶都红了。的确,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小文愿意再战一次高考。孩子的心思还是很细腻。在决定交学费的前一天,他轻声地问妈妈:“爸爸年纪大了,挣钱也不容易,我复读一年需要好几万,如果爸爸觉得压力大,我可以不复读,去读大专也行。”+ v8 i. m. U% s
* G: e# W$ m: T9 _3 j( [9 A6 x" r+ {# Z温女士给予了孩子坚定的回应:“你只管复习备考,钱的事不用考虑,我们来解决。”' e; d5 r- Z; W$ r/ u. X& L$ }
9 g- T7 F, C; | v
一年后,儿子小文考上了本科。 ]/ c0 m$ A: m) h
+ t3 k; g) C* i6 y在两个孩子复读成功的背后,除了孩子本身的努力外,家长的“识时务”也很重要。对于孩子的关注,温女士一直是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她不会经常过问孩子的成绩,不会跟孩子强调要考到哪种层次的学校,但是尽管已经过去好几年,学校给她发的每一条信息,她至今仍保留在手机里,包括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各个阶段的成绩,学校的各种通知等等。这一段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难忘的,对家长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 X- X- Y3 ?0 G, R+ }# m%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