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 l+ b! Z+ @& i为了争取"更多养老金"的可能,眼下欧阳笠还在两座城市之间奔忙,"这将决定我未来几十年每个月领多少钱,很大程度影响生活质量,即使折腾也值",欧阳笠说。$ s5 ]. `! C7 q# Q) i) N' ?
, t, s$ ^" ^: b; K- T9 ^/ n' }
虽然覆盖率高,但正如武汉大学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系教授王增文日前所说,"基本养老保险金或者叫基本养老金,已经退回到保基本生活的层面,如果需要更高的生活水准,或者更高的保障水平和更高的服务水平,就必须通过另外两个支柱。" + j' ^" P0 M1 H, R# m, @* H7 u0 P; ^1 T V% J. u% E) j; n/ ^
基本养老金之外的第二支柱,就是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1 g9 F" U& H; g& e# U* B
/ {3 F! K. \+ e4 u% D, C8 W
2020年退休的田红,此前在一个大型央企工作,每个月企业都会为其缴纳"年金"。退休前,她每月到手收入大约为6500元;退休两年来,她每个月基本养老金为5300元左右,但刚退休的前三年,企业年金每月还会给她返补充养老金2800元左右。$ I. Y* \9 D5 u7 h
" E- R/ O$ \* \* A1 I O; s
算下来,她退休初期每月实际收入8100元左右,比工作时甚至还高出近1600元。"虽然年金只返三年,只能算作过渡,不会让人退休后生活水平骤降。但有了这笔钱,不少同事也都盼着退休。"田红笑言。% i% z; F/ `. B- b: p9 v+ R: P
# A0 q1 u* N P: x# ^8 f
不过,像田红一样的人仍是少数。正如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此前指出,作为"第二支柱",近年企业年金和职工年金有一定发展,但覆盖人群仍然有限,且企事业单位面临的经济负担压力较大。8 K# V4 o; u2 q; T% U3 ^( j
+ Y5 O' F0 F' h# ~ i6 J据人社部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建立年金的企业数量为11.75万家,参与职工2875万人,总规模约2.64万亿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同年年末国内就业人口约7.46亿。这意味着,全国就业人口中只有3.85%左右,参与了企业年金或职工年金。4 I# D6 k/ l; M
6 P" V: N) M5 P1 m: f# h8 h, v构建多支柱体系$ C/ }7 e; X) f" N* d
) X7 t" ^: m5 m
早在2020年,"十四五"规划曾明确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2021年和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又接连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 n( W% ]; r* s; O+ `' G- J% T# o6 w1 I1 X# d, e4 t3 q8 p! u' y
所谓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此前,相关领域没有全国统一的制度性安排,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短板。今年4月,国家正式出台《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第三支柱的制度"空白"终于被补上了。本月初的消息显示,成都已成为四川省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3 \$ n$ e* @* r! u7 d
. y7 q1 Q+ h/ u* g0 E
这并非一种"替代",而是更好的"补充",让普通人有了更多的选择。 . ? L' T3 U) ?4 P! f 6 j. ~$ z( _4 i/ @- u4 h9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资本金融系教授胡继晔此前分析,第一二支柱与单位挂钩,而"第三支柱的推出,其实是为我们养老金和资本市场的深入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第一支柱、第二支柱我们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利。第三支柱我们个人是有选择权的。" & U+ y1 X5 H. n" v2 l. }; `9 @4 S 7 ~; P# A' ]+ L/ [, h放眼全球,日本的iDeCo计划(个人缴费确定型养老金)、德国的"李斯特计划"、美国的IRAs(个人退休账户),实际上都是第三支柱的成功代表。参考日、德、美等国的经验,第三支柱建设对低收入群体、灵活就业人群尤为重要。 * W% `) E. [, ` 1 F7 @+ r5 l1 E7 t g不过,个人养老金即使落地,缓解养老金的压力或许还要些时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就认为,要缓解第一支柱养老金压力,第三支柱替代率至少应达到10%。 ) @) X% Z; y& h# O. o 7 }+ E' F$ [+ a" I1 y- Y6 T也因此,国家仍在不断"加固"一二支柱。# ?4 ]: Z' o, t4 k2 ]4 d: P&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