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标题: 十天了,为何俄军还未在库尔斯克转入反攻?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24-8-16 09:38
标题: 十天了,为何俄军还未在库尔斯克转入反攻?
乌军突然对俄罗斯库尔斯克方向发动的越境攻击已经过去了十天,战局依然显得扑朔迷离。乌军虽然控制了大片区域,但距离改变乌东战局与获得谈判筹码的战略目标似乎仍有点遥远;俄罗斯方面也远未能如外界预料的那样快速将库尔斯克方向的乌军赶走,仍然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
6 T7 l5 ]: M# k* T/ o
$ g9 I+ w0 h: U; Z6 G0 y  尽管俄罗斯总统普京12日向俄军提出明确要求:“从我们的领土上将乌军赶出去,消灭敌人,确保边境安全。”但种种迹象表明,当前俄军仍处于防守状态。美国“动力”网站14日称,最新卫星图像显示,俄罗斯正在库尔斯克州距离边境以北约30英里的利戈夫镇附近修建战壕,以阻止乌军的进攻。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13日表示,利戈夫距离乌军最近占领区约13英里,如果乌军真的逼近俄军这条防线,意味着其控制区域将比现在大得多。 卫星照片显示俄军在库尔斯克修建的战壕
1 Z4 @0 T/ n' j) z, K% w  报道称,俄军正在挖掘的这条战壕与贯穿库尔斯克中部的E38高速公路平行。卫星照片显示,这些战壕是在一周前修建的,但看不到明显的其他防御工事。它们的规模也比不上俄罗斯去年在扎波罗热方向建立的“苏罗维金防线”,这些由多重战壕、工事和雷区组成的防线曾在阻止乌克兰夏季反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乌军仍然距离这些战壕较远,该地区可能还没有开始埋设地雷,但从卫星照片无法判断这一点。- ]; \$ F3 U, [+ z1 o* y1 z! M

+ R6 V" @% Q: y' f0 g  报道还提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引用俄国防部的战报称,当前俄军仍然在“击退乌军的进攻企图”,而不是主动向乌军发动进攻。俄国防部14日宣称,“一天内乌军损失约270名军人和16件装甲车辆,其中包括2辆坦克,1辆‘斯特瑞克’装甲运兵车,13辆装甲战车以及10辆汽车和1门122毫米D-30榴弹炮。”俄军还公布了用“柳叶刀”巡飞弹在库尔斯克州边境地区击中乌军的美制“斯特瑞克”装甲运兵车的视频。# u* e, E3 k3 U( t9 n
* E: z) _/ Z! [6 R0 h/ ^
  俄罗斯“阿赫马特”特种部队指挥官、俄罗斯国防部军事政治总局副局长阿普季·阿拉乌季诺夫少将透露,已收到有关乌军在库尔斯克州行动的详细信息,乌军原计划于8月11日攻占库尔恰托夫市的核电站,并向这一方向派出了所有后备力量,但任务并未完成,“投向库尔斯克方向的大部分设备已被摧毁。”# P, Y8 P. B0 C. \$ [9 }2 g
7 Y: ?6 a1 h! e* g. K) Q$ X
  对于为何俄军迟迟未能在库尔斯克方向转入反攻,奥地利武装部队网站刊登的分析称,乌军在库尔斯克发动进攻的短期战略目标是提振国内民众的士气;中期目标是迫使顿巴斯地区的俄军回援,从而削弱俄罗斯在该地的优势;长期来看,乌克兰的目标是改善战场态势,以便在谈判中取得更有利的筹码。该分析称,当前信息显示,增援库尔斯克的俄军主要来自“北部集群”和俄境内其他地区抽调的守卫部队,而非正在乌东顿巴斯地区激战的俄军主力,显示乌军“围魏救赵”的策略暂时还没有奏效。报道还提到,俄军当前在俄乌战场的其他战线上仍处于主动进攻状态,攻势并没有明显减弱,只有俄空天军在这些方向投掷卫星制导滑翔炸弹的数量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发布更多在库尔斯克方向投掷滑翔炸弹的视频。
5 e; n& r/ j1 Y* i' h& v" l# N; D
  “动力”网站称,俄军没有抽调主力回援的代价就是当前库尔斯克方向的被动局面。目前从俄罗斯境内其他地方抽调的义务兵部队大多训练不足、装备不佳,难以承担主动进攻的重任。西方媒体也反复宣称,如果乌军获得在俄境内的长期立足点,将极大损害俄罗斯的国家形象。
  U( o' X$ Y  a7 N! H6 W6 V, p7 c- j, Q3 T* r! o
  俄罗斯《莫斯科时报》还披露,乌军攻入库尔斯克地区后,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边境地区的铁路系统“面临崩溃”。白俄罗斯铁路工人联合会援引业内消息人士的话称,由于列车运行困难,俄罗斯铁路公司已经停止接受从白俄罗斯开往库尔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地区的列车。据称,俄罗斯铁路公司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俄军向库尔斯克地区大规模调动部队造成的,“几乎征用了所有可用的机车和车厢”。
- w1 U/ V0 C7 \' Z  v
: \; H7 N: X& M/ X2 x) ~




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www.chuanbowang.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