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检查杨女士的情况8 I$ k3 E- O p, H4 L# t8 @( [
, S# X M" l+ A, ?: R2 F3 i
呼吸衰竭幕后“真凶”是谁?术前讨论一度陷入胶着/ c/ _& o3 b) c2 i2 P' ^0 Y
% t) S/ W3 c) N! [3 E
重症医学科主任齐馨馨询问并查看杨女士情况发现,飞机上100%纯氧依然无法满足她的氧合,当机立断给予气管插管,上了有创呼吸机。镇静、肌松剂、俯卧位通气、床旁血液净化……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12小时后杨女士吸氧浓度降到50%,病情有了些许好转。 1 e9 a( M2 P5 D! U9 a9 h) l* Q+ w$ d& K
经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呼吸功能监测等评估,杨女士确诊为多发性肌炎——抗合成酶综合征伴间质性肺病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背后的“真凶”到底是谁?找到“真凶”将直接决定着杨女士治疗方案的制定。0 v j4 P7 K# z t$ w! _# y
0 d$ |4 n& ]$ e" {; `6 \面对复杂又棘手的病情,4月23日下午,医务部组织召集了多学科大会诊。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风湿免疫科、肾内科、感染科、营养科、血液内科、药学部等诸多相关科室专家都来了。杨女士白了一大半的肺片插在明亮的阅片灯箱上格外显眼,仿佛向在座的每一位医生发问。* ^8 ]) P4 Z8 Z" t) Y T( Y
杨女士感染了克雷伯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三种耐药菌,图为细菌资料图(图文无关)) g+ c% U0 M4 `% J6 U9 K* j0 P
7 r( a" v5 K$ F# A3 J: W4 N
严密调整胰岛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用量,不断优化抗感染方案,营养支持,尽早介入康复治疗,经过多个团队55天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打败超级细菌。6月15日,杨女士的病情迎来转机,肺炎逐步吸收,成功脱离无创呼吸机。" V @* [' M) F2 _! ~7 D: z1 m7 X/ x
@2 v: U* j& {1 V' c6月24日,杨女士终于康复出院!推着妻子走出病房,张先生激动得热泪盈眶。( h& f. \" m! C# Y; T: R
( ^- `, A2 |' @! ^
空地联动救援 打造“移动ICU” 2 E9 E( r6 C+ A3 h. Y$ q& M, j- g9 e, |' E2 c' Y9 M
杨女士是青山区首例经直升机紧急转运的患者。“她的成功救治,体现了我们医院空地联动救援模式下多学科的高效协作能力,既展示了医院高超的救治水平,也为未来执行跨区域紧急医疗救援积累了宝贵经验。”普仁医院医务部部长殷磊介绍,医院近年来不断加强院前、院中一体化急救网络建设,提升急救效率,强化救治能力,用心打造了一支精良的应急救援队伍,真正做实了“移动ICU”品牌。 6 v! M7 i" R- ^6 s, F* c* k7 c* p5 F0 s$ n+ d: U) s$ z& I& Y# z
2018年,普仁医院成立多学科协作领导小组,次年组建了5个肿瘤MDT团队。2020年,成立了血液科淋巴瘤、血液科多发性骨髓瘤和新冠肺炎救治MDT团队,开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学科协作模式。2年后,相继成立了产后出血、重症感染、骨康中心、甲乳肿瘤、肝脏肿瘤、护理等MDT团队。截至目前,全院共有13支MDT团队。1 K7 z7 g g$ n3 o
- ]& J# o2 n [& {! C4 a2 w5 P“到去年底,我们已经开展MDT256次。”殷磊向记者透露,推出多学科协作后,除了疾病相关科室,影像、病理、康复、营养科会参与到所有疑难病例会诊中,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大大提高了患者就医体验和诊疗效果。他表示,未来医院还将进一步完善“从地面到空中”“从现场到医院”的快速医疗救援体系,打造更快捷、高效、立体的“移动ICU”,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更完善的保障。& S; u2 O, H; Z8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