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高中,她一直都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音乐比赛更是拿奖拿到手软。有报道称,她曾在辽宁省举办的一场钢琴比赛中斩获一等奖,还因为多才多艺经常被拉去参加活动。用句直白的话来说,在学生年代的李七月,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梦想在那个时候已经悄悄扎根了。李七月对外说过,她从小就热爱舞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主持活动,也让她兴奋不已。大概也是因为这份持久的热爱,后来她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一脚迈进了自己的梦想大门。
很多人说她是“天生适合做主持人”,考虑到她清新自信的台风,还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这话一点也不夸张。而这些,都是她在大学期间一点点打磨出来的。可以说,大学四年,让李七月为未来铺平了道路。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辽宁暴雨那次,她临危受命主持长时间直播,让观众记住了这个眉清目秀、冷静果断的年轻人。这些实战经验以及高质量的表现,让她成为辽宁卫视的“台柱新人”,当年背负了不少期许。
加入央视后,她起初在《中国国际频道》担任外景记者,这段时间对她来说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挑战。在这期间,她完成了一件不得不提的“大事”——采访了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整个采访中,李七月不仅英语流利,提问逻辑缜密,还带着一股沉稳自信,这一表现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此后,她逐步从外景工作转向幕前主持,可以说,这是一段职业生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按常理来说,一个从地方卫视迅速崛起,才能和经验双具的主持人,在央视应该如鱼得水才对。可现实中,李七月的职业发展却逐渐“失速”。虽然亮点不少,但她始终没能进入央视头部资源的核心节目,比如备受期待的春晚、新闻联播等。有人说,她或许是缺了一份“机缘”;也有人觉得,在一个人多竞争也大的平台,她还需要更强烈的个人风格。
在央视的农业频道,李七月主持了《大地讲堂》等节目。这种风格清新、接地气的节目让人耳目一新,也让她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亲身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民面对面讲故事、聊生活。有一次,她采访了一位70多岁的农民,聊到困难时期如何靠自家小块地维持一家人生计,老人话没多,李七月却听湿了眼眶。她说那一瞬间,她觉得自己职业真的有意义,因为她在为基层发声,为普通人讲述他们努力生活的故事。
有人说,李七月是退缩了;也有人认为,她是在“知难而退”。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回归。比起站在聚光灯下的紧张和喧嚣,她可能更喜欢这种将个人价值融入平凡日常的状态。
所以,成功是什么?也许不是“一时间满堂彩”,而是在人生舞台上始终找准自己的位置,脚踏实地演好每一场戏。
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www.chuanbowang.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