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6 n; s; B6 n' T Z4 Q6 u 50年代,这里是大炼钢铁的主战场,见证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人们为国家建设而挥洒的热血与汗水。而最为人所传颂的,当属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的扶风红旗渠——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1976年,在时任黄堆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张志孝的带领下,副书记兼总指挥陈林精心组织,全公社人民齐心协力,一场气壮山河的大会战就此拉开帷幕。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金,黄堆人民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改天换地的决心,采用人扛肩挑、连拉带抬,硬打硬挖硬钻的原始方式,日夜奋战。在那四年半的时间里,黄堆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烈日炎炎下,他们汗流浃背,却从未停下手中的工具;寒风凛冽中,他们手脚皲裂,依旧坚守在施工现场。终于,奇迹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诞生:穿山凿洞1157米,修渠6300米,清澈的水流沿着渠道奔腾而下,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架设高压线路7500米,点亮了山区的希望之光;修盘山路15公里,打通了与外界沟通的通道;完成土方5万方,石方3.4万方,投工18.4万个,总投资47.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4万元,自筹3.6万元。这一伟大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沿山农林、杜城村长期以来“吃水难”的问题,那清澈的水流被人们亲切地颂为“救命水”。因其决心大、干劲大、震动大,被时人称为“三大”工程,也铸就了闻名遐迩的瓦罐岭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5 |6 ?' j6 B* F
关于瓦罐岭的得名,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传说。相传西周时,姜子牙在北山最高峰以捏泥瓦罐为生,并向民间传授推广这门技艺。他心怀慈悲,见谁家生活困难,便送泥瓦罐周济,久而久之,这座山便被称作瓦罐岭。姜子牙也因此成为扶贫鼻祖,瓦罐岭则成为扶贫救济之源,其所蕴含的精神,无疑是“德文化”的生动标本,值得当今“钱文化”学者及其追随者们深入反思与学习。 6 P; v* b- m2 J y
/ B6 ~0 e2 I! f+ C' k! h 郭多武,一位退休的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精神。他在瓦罐岭这片土地上,不仅创造了物质的财富,更传承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家乡建设中。相信在郭多武的引领下,瓦罐岭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瓦罐岭精神也将代代相传,永放光芒。在未来的日子里,郭多武将继续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和瓦罐岭的精彩篇章。. G% R9 b) J. T) V0 y6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