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商隐为母守孝写下一首诗,饮酒赏花看似消遣,却有说不出的凄凉
. ]" I* u# I9 {8 _. W5 n0 [0 ?$ p
* f- X; P/ f4 t! w/ R
3 Q7 ?' Q& }% t+ K3 k4 [3 |0 `
李商隐的唐诗向来表现得非常的忧郁,他的诗词中普遍充满着一种感伤。一则是因为这个诗人确实性格比较敏感,另外一则也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相当坎坷。即便是很有才华,但是仕途当中可谓一生受挫。
) G' W+ b5 f& x' L6 l5 l7 f 尤其是后来陷入到牛李党争之中,处在夹缝当中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公元842年,30岁的李商隐经历丧母之痛,回家守孝。百无聊赖之际,一首唐诗更写出内心的凄凉。0 D; g* w- w9 w d( ^' `: }. \* J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这首唐诗就是李商隐《花下醉》,看上去表达的似乎是及时行乐的主题。确实在诗词的一开始,诗人流露出一种满足。在这样一个美丽美好的春天,他一路追寻着花朵的踪影,在不知不觉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夕阳西下,甚至依靠着花树沉沉睡去。
0 I2 d G- I1 E1 [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在家闲居的李商隐百无聊赖,对美丽的花朵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绚烂、美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形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在美丽的花朵当中,在酒精的刺激之下,他醉在其中,不知不觉已经感觉到太阳西下。我们无法分辨它是因为花朵的美丽而沉醉,还是因为酒精的刺激,还是因为两者的共同作用,但至少李商隐此时的精神状态是满足的。$ u5 r$ _/ z" O9 s! b8 c
相比而言,后面的诗句就带有了一种伤感。“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客人都已经离开了,夜已经很深了,李商隐的酒也醒了。前两句的热闹的场景完全不在了,诗人感受到的只有孤独。但是他对花朵的喜爱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想要趁着夜深人静无人打扰之时独自欣赏残花。很难想象一个非常敏感的诗人对于凋落的花瓣会有如此的兴趣。在我们看来,李商隐饮酒赏花花下醉,看似满足实际上满腹凄凉。毕竟为母守孝,毕竟这几年时光白白浪费。3 y. S2 b) z; Y% u: g- k
而这一段时间也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本来此时他还有机会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但很可惜,在家为母亲守孝的这几年,让他失去了机会。以至于此后诗人的人生更是一生漂泊,一生落寞,再也没有这样诗情画意的心情鉴赏这美丽的花朵了。(来源:新浪)
- j* O9 w4 f* o' s0 n. j7 x5 B'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