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台北商业大学的柯俐安和吴安琪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摆出甲骨文“向”字造型。吴安琪找到课本里的甲骨文“人”字和“暖”字,在她看来,“人”字像是一个躬身垂臂的形象,“暖”字像是有人在取暖,“很多甲骨文都与动作有关”。 " i- A. V Q& }, {1 l7 @( Y6 x i1 }/ v) D7 a# q. a
出土逾万片甲骨的甲骨窖穴坑、满墙尽是甲骨文的“甲骨长廊”……参观完随处可见甲骨文的殷墟遗址,北京大学台生林彦辰感慨道,“太丰富了,我在课本上没见过几个甲骨文,更没想到早在几千年前,我们中国就有成体系的文字了”。
1月17日,台生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参观甲骨窖穴坑。在感受甲骨文、金文等“字文化”后,多位受访台生向中新社记者表示,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能从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中找到传承演变的基因。其中,“象”“虎”等甲骨文给林彦辰留下深刻印象。他以“采”字举例称,“采”字甲骨文字形像是一只手正在采摘树上的果实,大陆用“采”,台湾地区用“採”,“所以以此来看,两岸同文同源同种”。' R' T( J$ O4 \1 O" u" P
) Z. }* V. t4 B5 `) Z* p1 n! w
詹宇翔则对甲骨文占卜、文字演变有着浓厚兴趣,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他频频向讲解员发问什么是篆书,什么是隶书,什么是金文,他最终得知,隶书是一种汉字字体的统称,始创于秦朝,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是从篆书发展而来。1 G4 A+ P/ r5 r% L P, J2 y
8 Y* }8 {9 T. z% O, @& z9 k
在“贾伯壶”青铜器前,詹宇翔驻足良久后向讲解员询问壶盖上的刻画内容。讲解员解释道,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作金文,作为嫁妆的“贾伯壶”上写道“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意思是父亲对远嫁女儿的惦念。; k0 u) `$ ]& k
3 \7 [0 ~6 N8 V# F在一周多的行程中,台生们还参访了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焦作嘉应观、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嵩山少林寺等知名古迹。(完)3 j. B% q( h5 d5 M8 k. B7 \0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