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助人为乐,却被诬告成施害方,往往因助人者难以“自证清白”,或诬告者没有得到应有处罚,导致做好事反而吃亏。自2006年轰动一时的南京彭宇案后,“扶不扶”,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个道德困境。不少人在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会心存顾虑,也有人会在做好事的同时拍视频记录为自己作证。7 ^- \% O! d' v1 u
( E9 F" \4 }3 m必须承认,频繁上演“倒打一耙”的恶行,伤害了善良本真的心灵,污染了社会向上的风气,加重了更多老人受困被施救的困难。所以,这种一人道德败坏,全社会承担恶果的事件危害性很大,必须得到严厉惩处。 - v% ^$ q% f. y- E" ^8 _ ) @/ Z* {, b0 ~" t此次抚州警方面对“扶不扶”法律和道德难题,立场鲜明,毫不含糊,该表扬的表扬,该惩罚的惩罚,既维护了助人者的权益,也对诬告方做出了处罚,用“赏善罚恶”彰显法律正义,维护社会道德。' F5 `3 S7 P' ^) o8 D6 C
3 C; R/ n5 R+ D, L( d! P; M( i3 J2 m" S3 H
一直以来,我们都崇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价值观,但同时,善良不应被欺,更需要法律锋芒的保护。这次事件可以说为以后处理类似诬陷案件提供了一个范本,也为社会鼓励助人为乐的风气注入了信心。 2 }6 }& A' Q7 _) \' e- A, l! R& P: H* w O
只有对诬告者依法重罚,才能遏制做好事反被诬告现象的出现,也才能让大家在做好事时更有底气。 ( [5 X6 V$ e( W/ @" ?7 i3 G1 W5 E0 X% M, x* _0 u
事件了结后,少年表示并不后悔帮助他人。法治保护了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善意被呵护,更期待乐于助人、敢于助人在我们的社会蔚然成风。9 ^* F7 z+ I! h# s9 q/ {; f
( `8 e2 R' H! F! R+ S9 o!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