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9 P, w X$ _$ {7 r" b 艺术要有所成就更要走出固有的思维从其他艺术中吸取营养。正如宋朝文人晁以道曾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诗虽写诗画的交辉,其实对青瓷艺术亦然。艺术设计的学习经历给了慧仙天然的优势,使她的创作视野比一般的青瓷艺术家更为深远。与此同时在创作之余,她又开始到中国美院进修似乎与青瓷关系不大的人物画、雕塑等学科。但正是这些专业的进修与学习,使她艺术的修养得到极大的提升,青瓷艺术创作的道路也更加广阔。
5 a1 N: P/ O) D% B& F; s& I
/ L9 z. t3 X ?0 f% w! y. W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什么是创新呢?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每个人的创作实践也不同。慧仙在青瓷艺术上的创新中围绕“做心中最美之瓷”这一理念,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她的创新来自于对美好生活的内心体验,青瓷历史上最主要的功能首先是生活用品,因此给青瓷爱好者带来美好的生活是她的心愿。在一个公道杯中,她把可爱的人物写意画融入其中,喝茶既是生活更是享受;在一个青瓷茶叶罐底部,她加入东阳竹编进行编织,使青瓷与竹艺和谐融合,带给人质朴清新的气息;在一个盖碗中她刻绘了灵动飘逸的花朵,生机盎然,充满青春的活力。一件青瓷、一段时光、一种真心。
! O( Y- Z6 J, s. ]2 i
" T3 o# B9 n6 J: K Y
她的创新来自于对大自然挚烈的爱,心中有爱,作品才能给人以内在精神的愉悦。《荷谐》中冰清玉洁、风姿绰约的荷花在自然中静静绽放,心灵的洗礼带给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风骨;作品《祥云瓶》以朵朵祥云为主旋律,在青瓷釉色的渲染下似乎更远在天际,给人满满的美好希望和祝福;《忆江南》则在明净的青瓷中刻绘了一颗老树、一间茅屋、一个老翁,丝丝乡愁涌动心中。在欣赏青瓷中,我们似乎回归到自然中,感受到时光在静静地流淌。
4 L! E* d$ P/ c0 c1 I8 r& ~- Z8 X
6 |8 O- g7 K, ? n 她的创新来自于传统文化的丰厚浸润。在《母爱如水》中,青瓷器以母亲给孩子喂养母乳为形象和意境,在青青的釉色和柔美的线条中,母亲的大爱精神令人动容。而充满中国道家思想的《太极》结构既精巧简朴,又富有活力,“绚烂之至,复归平淡”,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青瓷在艺术家手中水乳交融、心为之寂静。作品《见月》则以人们广为熟悉的西湖为元素,青瓷器中看似西湖、又非西湖,肥厚釉水欲滴醉人、灵动湖水交相辉映,在青瓷中倒影一弯新月,思月之时,人们仿佛聆听内心的声音,感受心灵的静气。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才会真正有生命力,慧仙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 p) @4 `7 A0 f# O" J
1 }: b: M: D e. f" W 慧仙的青瓷作品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那就是不少作品与畲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创作本民族的青瓷作品是慧仙内心一直的心愿。畲族从凤凰山迁徙到福建、浙江等地,这个民族在建筑、音乐、婚庆、祭祀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独特的民族元素,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营养。如何在青瓷中体现畲族的民族特色,成为慧仙创作的一大目标。一方面她深入挖掘畲族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她努力进行探索实践,她的畲族青瓷为人们更好地增加对这一民族的了解打开了艺术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