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的出租屋》是这个8月最火热的文章,现在被证明很多细节是有问题的。
% j+ ~2 L: V. f" F8 n# D: J# J比如,她就读的不是211大学,而是一所专升本大学;她考了3次公务员,没能进入面试,而不是考了10次,每次都在面试的时候被淘汰。
$ j# i" i5 X' h0 \; _ y6 t
, b1 _0 A Y9 \& B5 x' {2 d% E但是,这篇文章作为一个现象级的传播事件,为何会引起广泛转发(我看到的时候已经有2万多转发,估计阅读量有几百万),仍然值得寻味。 ]) C" s% ^/ f# x
) g( u% ^$ g; x( S$ x J% \和以往纯粹自媒体炮制的流量文章不同,刊发这篇文章的公众号“贞观“在西安乃至陕西,都有一定影响力;他们有较为严格的事实核实流程。这篇文章是一篇“投稿”,根据文章所述,作者是房东本人,在公安系统工作。
$ }- A1 s& `, s" T0 w. H; |) Z: @4 G" A* U6 Z2 n3 u
西安警方在回应此事的时候表示“事情是真的”,可能指的是“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的出租屋”这个核心事实是真的。“贞观”有两次回应,坚持认为“事情是真的”,他们的自信,也许是来自作者自述的背景和提供的基本证据,比如女孩和房东的聊天记录,国家电网的收费凭据等等。
. j3 l- a2 K1 D3 P ~% ~4 e/ J! S# M. g2 i8 }9 r9 ~
因此,这一次的舆情,和过去发生的“秦朗巴黎丢作业”“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有所不同。它并非完全编造,更可能是“文学爱好者”(房东)添加了一些想象的创作,在不经意间击中了公众的神经。
1 \; `8 P/ x/ B8 z/ B
4 S) C' ^- F# q2 I/ @# i9 I说是“不经意”,是因为有媒体人对作者进行一番追索,发现她并不是新媒体创作者,也没有追求流量的动力,这样的文章,也不像是“贞观”这样的机构策划的。! _; m# P1 B. [( q7 @. w3 y
& ^: l- | z$ H8 q5 o当然,多家媒体的记者赶到宁夏固原市核实,获得了不同于那篇爆款文章的信息。目前为止基本确认的是,有一个33岁的女生,在外地死在了出租屋,她也确实考了几次公务员。
% y) s S! H7 B( t; B4 i- F
$ F* \. R0 e! P/ S2 s但是,激起读者转发热情的那些“痛点”,211大学,考公10次,以及母亲借钱租房,这些精准命中大家“转发点”的段落,都是有问题的。
' H: u3 ^/ h1 p* ~& e+ K
& {0 E& s p5 ~- l故事细节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人们之所以被这些细节共情,不能归因为它是夸张、戏剧性的。相反,这些细节单独看,甚至都是很普通的。1 p8 ?3 I9 h2 W: P1 \
* K( T4 j" X8 L% q' m* S* w- E! S它讲述了一个并不离奇的故事:一个农村女孩(在村里家境中等,接近贫困),在家庭的全力支持下努力多年,既无法在城市立足(她对城市的现实生活缺乏足够了解),也无法再回到乡村(像一些没读过大学的女孩那样嫁人),她该如何处理自己的困境?
$ s1 N5 _$ Y: Y5 {1 ?
- C. I1 b( h0 u, h0 |& H# o1 j: K这样的故事,其实随处可见。4 ?' P6 F K$ ]" _- A
4 B) Q1 o. a Z0 G1 K3 o
很多年轻人喝咖啡、拍下自己生活的美照,努力证明自己“适应都市生活”,其实在财务上并不乐观。因此,这篇文章并非“制造焦虑”,而是“迎合了焦虑”——那焦虑广泛存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就接触到不少这样的年轻人。有人向我借500元周转还花呗,有人找我推荐能够写稿的工作,“哪怕挣一千块也行”,还有人在一个市集摆摊儿,因为客流量少自己可能损失150元而崩溃……年轻人的困难随处可见,有不少甚至在精神上接近脆断。
5 Z6 b% ~7 C. U# _7 l5 m% b% \; E5 M4 q/ A: }% z
回到这篇文章的标题,《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的出租屋》,这个简单的描述,已经足以震撼人心。大量年轻人,目前就住在外地的出租屋,有不少人和父母、朋友的互动都不多,而一人独居住,一旦出现意外,就容易发生“死后多日无人发现”的悲剧。
, l0 `5 B8 Y$ a4 L* [: d9 v
) Q: B4 }* h. j: g- I1 _4 j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思考过这样的问题。那时我在外喝酒都不敢喝得太多,因为担心自己万一有意外,连个通风报信的人都没有——这种孤独感,正是年轻人在城市打拼面临的精神困境。
0 g5 s0 @& u7 }$ Q! t1 Q
1 ~. T4 P1 E5 j8 ]; O/ z8 [而最能撩拨人们神经的,是文章中所描述的女孩最后生活的细节:向母亲要钱交房租,在未能达到预期的时候,拉黑了父母和朋友——这样的细节既有争议,也有深切的悲哀:很多年轻人面临着和社会脱离的问题,就像很多年前日本NHK电视台报道的“绝缘社会”和“孤独死”。% S8 ~$ _2 E' R
2 ]8 _. z5 y% g7 ^3 x: n这次舆论事件
可以探讨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很多人要求自媒体要有机构媒体一样的真实性原则。自媒体时代,人们很难分清“故事”“非虚构”的区别,会假定看到的文章都是“真实的”,并为之流下眼泪。当人们要求自媒体“更真实”的时候,其实凸显出媒体伦理的重要性。- M0 h3 y! ~4 i* F5 M
! o1 p% N) |. B$ X3 s
而我更看重的,仍然是这个女孩的悲剧所彰显出来的社会特征:年轻人如何能够建立更好的社会连结?一个社会如何为城市中打拼的孤独个体提供更多的支撑? 或许,这是在核实细节真实性、提升自媒体素养之外,人们应该花点时间来思考的问题。0 J$ ^$ \) y6 b5 ?; i+ `9 u
. G* Q8 G. m+ N% }7 e* ^0 ^# W当然,好的房东,一个负责任的写作者以及认真核实信息的自媒体机构,都是构成良性社会连结不可缺少的因素。
: b1 Y r y6 H" x h$ }
- B* f, N0 O3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