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7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总编辑有话说|白象方便面用商标忽悠消费者,必将被反噬

[复制链接]

7999

主题

8541

稿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6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7 20:44: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广元
       传播网客户端 近日,白象方便面因包装标语“多半袋面”引发轩然大波。当消费者满心期待“分量多出一半”的惊喜时,却发现“多半”竟是注册商标,实际重量仅比普通款多出1/5到1/4。这场由文字游戏引发的争议,撕开了食品行业“合法合规却违背常识”的遮羞布,更暴露出企业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与诚信底线的崩塌。2 ]( D7 w: s+ l7 O/ L
2 O# h+ N7 L. H6 h: c
       多半”一词在中文语境中具有明确的量化含义——即超过整体的一半。然而,白象却将其注册为商标,堂而皇之地印在包装最显眼位置,与“大分量”“倍满足”等标语形成视觉捆绑,引诱、误导和欺骗消费者。$ E: u) J: R& }& J: i4 ?
       操作本质上是通过商标注册的“技术性规避”,将本应清晰标注的产品信息转化为诱导性符号。正如法律人士所言,企业若利用商标误导消费者对分量的认知,既违背《商标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也与《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的“真实客观”精神背道而驰。
5 \; Q' }1 E4 \! c3 h. M4 r4 [) o  G       “这种更讽刺的是,白象早在2018年就曾以“多半袋面”为促销噱头,宣传“加量40克”,成功塑造了消费者对“多半=增量”的认知惯性。如今将“多半”常规化并弱化分量说明,无异于“挂羊头卖狗肉”,将消费者玩弄于股掌之间。
1 p; J& U7 d2 B% [" R; g       这种“前脚收割情怀,后脚收割智商”的操作,堪称现代商业伦理的耻辱柱。( J& i+ A4 G. {
       这次白象的回应也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甩锅艺术”:“‘多半’是商标,克重以包装为准”。这种将责任推卸给消费者“阅读理解能力”的态度,暴露出企业对消费者权益的傲慢。
, g0 m* O2 Z3 s+ k; X       在信息不对称的货架前,消费者依赖直观的视觉信息做出选择,而企业却利用文字游戏模糊关键数据,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公然践踏。
8 \" f2 b# b! _7 t; I8 ^       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的“文字游戏”在食品行业已成顽疾。从“千禾0”“壹号土猪”到“其他没了”酸奶,商家通过注册“零添加”“土”“没”等描述性商标,将营销话术包装成法律“护身符”,却将消费者引入认知误区。
& j* Q* Z' e6 `, l       这种“合法伤害权”的泛滥,不仅损害品牌公信力,更可能引发系统性信任危机——当消费者发现“零添加”不过是营销话术,“土猪”实为普通养殖品种时,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础将荡然无存。
5 K# x8 g; T8 w4 @9 z       尽管争议声浪汹涌,白象的“多半”商标却因符合《商标法》关于“显著性”要求而未被撤销。这暴露出我国商标审查机制的深层漏洞:过度关注商标与已有标识的冲突,却忽视了商标使用可能引发的公众认知混淆。
0 j% D) T6 B/ U       当企业将日常用语异化为消费符号,法律却因“字面合规”而失语,监管的滞后性无疑助长了投机风气。5 s. n5 ]3 P8 D$ m  Z- D* s! x
       值得玩味的是,2025年3月国家卫健委刚发布禁令,明确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表述,而白象的“多半”事件恰恰暴露了监管的“按下葫芦浮起瓢”之怪相。若不能建立商标语义审查机制,要求企业对可能引发误解的商标使用承担额外说明义务,类似的“合法欺诈”仍将层出不穷。2 `4 \# t- O8 S  b" ?5 q3 d7 B
       笔者认为,面对这场“饥饿游戏”,消费者需打破“品牌即信任”的迷思,学会“以数据为尺”理性消费。企业更应重拾“以用户为本”的初心,将诚信经营刻进DNA——若“多半”无法兑现分量承诺,倒不如直接更名为“增量25克”,用透明化重新赢得市场尊重。9 g! K1 N2 N' ]5 Y
       而监管部门更需亡羊补牢,完善商标审查与标签管理双重机制。一方面,对具有量化含义的商标申请建立“消费者认知测试”环节;另一方面,加强对商品包装的动态监测,对误导性设计及时约谈整改。唯有构建“企业自律—消费者监督—政府监管”的三角平衡,才能终结这场“文字游戏”的荒诞剧。" h6 e' B( a- U# e1 k8 M; k& a2 }
       白象“多半”事件绝非孤立个案,而是商业伦理失序的冰山一角。当商标沦为收割流量的收割机,当“合法合规”成为欺诈的遮羞布,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个案的道歉与整改,更是整个商业生态的重构。4 a9 D% X4 a! l* ?
       毕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受伤的永远是那些信任品牌、依赖标签的普通消费者。(作者/董哲系华夏早报社副总编辑 来源:华夏早报)4 W+ x2 O- y7 |& g  O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9-12 02:00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