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华西都市报 I8 l$ V' c. w' F+ \5 c
: t: n/ J' o& R/ l$ i- e& J* c+ A k1 J
巴交龙布下乡途中向困难群众捐款 9 n' b* O" |6 B# J
$ [) H2 T5 G! \) I9 M1 }9 E: ^- s
$ [" B0 l: l. F4 P6 j$ ]巴交龙布送贷下乡坐溜索穿越峡谷 一个人,一匹马,就是一个信用社,他就是“马背上的农信人”——巴交龙布。
, F; ^, x; J& d 近30年来,他穿行在雪岭峡谷中为群众上门送贷、提供金融服务,把政府的各项补贴送到当地群众手中,其间多次遭遇险情落下伤残。如今,他已成为乡亲们的亲人,大家把他唤作“银行舅舅”,因为在纳西族文化里,娘舅最亲。! o3 p- f6 H* F- z* a
在默默耕耘30年后,巴交龙布只提出了一个要求,派个年轻人来吧。因为过去10来年,信用社只有他一个人,他担心总有一天自己会走不动。而对于自己,巴交龙布说,走在村子里时能够感受到20多年来整个俄亚农村越变越好,这就是他最大的自豪。
: S$ J( o+ J$ S( X4 \ 坚守6 E- w: j% D3 H1 v1 i* U
为930户送贷 一个来回要走两星期
8 n2 R' @- p& a4 O1 S 作为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信用社主任,巴交龙布的工作是为全乡930多户人家存款贷款、核定信息、发放补贴。看似简单的工作,在俄亚却是充满艰难险阻甚至有生命危险。
* }, y/ [3 _9 X7 C 俄亚信用社位于俄亚纳西族乡,这一带高山峡谷,堪称全中国地貌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俄亚乡与外界长期阻隔,进出这里通常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宁朗山脉,单程步行要十多天,而这条服务当地“三农”的路,巴交龙布一走就是三十年。
% d+ ]4 Z5 v: S% k# P. Z. A 工作需要他必须走遍每一个村,而地形决定了他只能徒步完成自己的工作。从俄亚乡去木里县瓦厂镇取钱,每年的年终决算,巴交龙布都需要翻越海拔4500米的宁朗雪山。一个来回,就要走两个星期。漫长的路途中陪伴他的除了空寂的大山、漫山的风雪,还有一匹一路同行的马。
j8 z0 X% z: i( n: a 走在山路上,除了提防山上的狼、熊外,身上带着的现金也常常让巴交龙布夜里睡不踏实。曾经,从木里县城到俄亚,他要在峡谷里走两天,在宁朗雪山上走三天,然后再下山走两天。晚上睡觉时,他总是把钱枕在头下。
* M; {9 J! W& x 艰险6 d" o$ z/ C( q. X+ \7 m' O% l4 Z
被山崖落石砸晕 醒来第一反应是摸钱
& K; J4 d5 C; p 即便万分小心,巴交龙布还是遭遇了一次意外受伤并落下永久伤病。2004年5月6日傍晚,巴交龙布去俄亚乡鲁司送贷下乡,身上带着8万元现金,经过无量河边时,天就要黑了。
4 I$ ?8 Y5 h9 I( O- E 他急着赶路,没有注意到一块脸盆大的石头从山崖上滚落下来,他躲闪不及,石头一下子砸在他的右腿上,随后他晕厥过去。9 @" ^/ \+ I/ a- e' a& n/ F
醒来后,巴交龙布第一反应是摸了摸自己的口袋,钱还安然无恙。他这才发现,大腿正在汩汩流血,裤子已紧紧地贴在了肉上,他随手抓了一把泥灰按在伤口上,就这样止住了血。" b1 @+ x2 R( |3 K
同行的一名干部找了两位农民一同将他背到山洞里,他忍住疼痛度过一夜。第二天,巴交龙布咬着牙站起来又上路了,他走走停停,终于坚持到把贷款送到了目的地。3 q# m& \( J4 o
几天后,巴交龙布回到乡政府,但信用社业务繁忙,他不得不输半天的液上半天的班。8 [! @! F7 c) K' M% J" } e
二十多天过后,信用社工作基本完成了,他才请假到西昌去检查伤情。最终的检查显示,他被诊断为右侧大腿胫骨骨折。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被砸伤的大腿每逢天气变化巴交龙布就要忍受着伤口钻心的疼痛。那一年,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乡上为他办理了一个三级乙等残疾证。
% J$ F+ d5 D9 ?$ _6 i 担当2 x" d- _/ J" ~; q% M; T! |; Q/ U8 a
一个人的信用社 做到100%贷款清账
! A4 L, a9 t# w p( `( E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巴交龙布一个人就是一个信用社。由于缺少人手,这十多年来,所有业务几乎都是巴交龙布“一条龙”完成的。出纳、复核、会计、信贷、审批上都盖着他一个人的私章。全乡930多户人家,6个账本,存款、贷款,每笔业务完成后,他还要马上做账,上账、下账,还要保留存根,还要造报表。" \5 B7 g& G( i0 T
但即便这么繁忙的工作,巴交龙布还是做得一丝不苟,多年来没有出现任何错误。2009年,上级考核贷款质量,在2002年到2008年期间,俄亚信用社总共贷出有七八百万元,到2008年底,还有贷款余额160多万元,按照政策规定,要把之前所有的贷款都收回来。: ]7 B* R6 ~3 X$ G7 N2 L4 U
巴交龙布开始了走村入户的收款,他跟贷款户说“支持一下,这是政策”。2010年底,村民的所有贷款全部还完,没有一笔坏账,这个情况让州县领导吃惊,哪个营业所也不能做到100%的清账,更何况贫困的俄亚乡。
0 g/ q( @1 e ~: _% R 一年365天,在这“一个人的信用社”里,巴交龙布没有星期天的概念。走下村里,就随时随地开展着业务,村民们找上来,你也永远不能告诉对方,今天周末不上班。因为自己下去,村民赶来,都不容易,动辄就要走一两天的路。
9 E# z$ r6 y2 q6 T' L 成就
* [, a9 w- v6 P! Z6 M 30年见证乡亲致富 希望“派个年轻人来”
( C! p9 Z8 c7 K8 ~. w 巴交龙布说,30年里有太多回忆,但似乎又都有些模糊了。过去10来年,信用社只有他一个人,他担心总有一天会走不动的,所以,当他得到“四川农信”十大感动人物之一时,他跟组织只提出了一个要求,派个年轻人来吧。
# a* d' {+ k3 i/ e I4 k 说起走不动的话题,巴交龙布又默然感伤,49岁的他,有近30年都在这条路上走着。在这条路上,他给当地乡亲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和实惠,很多村民因此买上了良种、耕牛,很多村民因此安装上了微型水电、磨面机,修上了房子、做上了生意……这条路不仅是巴交龙布走了一生的路,更是俄亚乡亲们的致富路。
$ `+ V2 O& p F" Z 但他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家庭,两个上学的孩子,辛苦劳顿的妻子,以及自己的兄弟姐妹,并没有因此受惠。几年前,木里县信用社在县城修建集资房,他幸运地得到了一套指标,13万元,除了在农业银行的贷款,其他的几乎全是在亲戚朋友那里借的。拿到手后,他先后装修了三次,没钱了就停下来,有钱了再添点家具,但至今他还没有装修完。3 p0 D, l4 J1 H T' z
但他还是热爱这份工作,巴交龙布说,这份工作能养家,也能为乡亲们做事。20多年来,他感受到了整个俄亚农村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他多多少少参与其中,这就是他最大的自豪。1 g4 b2 c% f* E1 j/ k"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