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法制网编辑 于 2017-11-9 09:27 编辑
- r$ o E) f$ y( \: h2 z% t) X
! m, A* d+ ]4 S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荷花池,钟楼矗立,百年之间这里一直是观鸟爱好者眼中的胜地。 2月13日,春寒料峭,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荷花池边,10多位摄影爱好者围坐岸边,屏气凝神。相机镜头中,一只翠鸟停在枝头梳理着羽毛,不经意间,它如子弹般入水,叼起一条小鱼飞走。几乎同时,一阵快门声音密集响起。这样的场景,不管对翠鸟还是周围学生来说都已经司空见惯。 在成都观鸟会发布的成都10大观鸟推荐地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名列其中。 鲜为人知的是,近100年前,就有一位先驱者在这里进行观鸟,并写下文章进行记录。这篇著述也成为成都地区的最早科学观鸟记录,成都因此被称为中国内地观鸟发源地之一。《成都鸟类名录》主要编纂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的朱磊博士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首次展示了美国人珍·鲍尔德斯顿女士上世纪初的成都观鸟札记,其中记录了在华西坝出现的103种鸟类。 记录30年间的观察 美国人写就观鸟开山之作 1916年3月,同样在华西坝的钟楼下,第一次来到四川的美国人珍·鲍尔德斯顿女士,在这里展开她和鸟儿长达30余年的不解之缘。 1919年,珍·鲍尔德斯顿女士与华西协合大学教授戴谦和先生结婚,并随夫姓取中文名为戴珍。此后,戴珍女士以位于华西坝校园内的家为中心,在方圆十余公里的区域内,仔细观察记录所见到的鸟类,并一直坚持到1949年离开成都为止。在戴珍女士的文章中,她详细记录了30年间所观察到103种鸟类的居留状况、出现时间、相对数量等信息。 “在自然环境中,不影响野生鸟类正常生活,依现代观鸟活动标准而论,戴珍女士所著此文应是我国观鸟著述的开山之作。”成都观鸟会理事沈尤表示,在戴珍女士之前,尽管也有学者发表过关于四川鸟类的零星报道,但均以采集鸟类标本为目的,其后续研究也多基于标本展开,长期科学系统的记录成都鸟类,戴珍女士应是首开先河。
6 `, e+ r; ^( I- F5 S;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