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将建赣州校区”的话题引起国内高教界广泛关注。事情的起因是“赣州政务”“投资赣州”等多个赣州当地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全文。
该规划在第一百五十条“完善区域性中心职能”中明确提到,“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建设中国科技大学赣州校区,深化部省共建江西理工大学,支持赣南师范大学、赣南医科大学、赣南科技学院等院校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标准推进职教园区建设”。3 l d, f g d* J8 T% n
对此,有关注江西和赣州当地高等教育发展的网民和自媒体近期发文认为,“作为一所享誉国内外的985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落户将为赣州带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力量。未来,该校区将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赣州乃至整个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这一重要合作必将促进赣州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助力赣州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0 V; I+ H7 W0 Y; S0 `1 \3 [7 D b& V4 k
除了赣州当地的这一规划文件之外,中国科技大学近期与赣州的合作联系也同样引起舆论关注。
- q5 i: z# o. G( h
- h- l2 J- ?0 N" ]$ P例如,据中国科技大学党政办官网介绍,今年6月6日,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一行赴赣州调研,前往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进行座谈交流,并与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赣州市人民政府签署联合基金合作协议。3 S" k; H# z1 d+ o1 r3 ]8 y* m
# u/ w- P- x/ W v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吴忠琼,赣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克坚会见包信和校长一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等科教融合单位代表受邀出席调研。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傅尧以及有关职能部门代表陪同调研。
6 s8 ^8 z2 O' i1 j8 S0 l3 A& f) e/ A# g8 s' c1 S
消息提到,今年6月6日中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赣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基金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赣州市章江宾馆举行。中国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傅尧,赣江创新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廖伍平,中国稀土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谢志宏,赣州市委常委、副市长何琪作为四方代表签署协议,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院士,赣江创新院党委书记齐涛,中国稀土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雷云出席见证。
" C* H! A* C' ?8 z" d7 ?6 K$ p/ [- _0 h, N" z/ Q& g' i4 S
联合基金以“需求牵引、问题驱动、创新协同、组织高效”为原则,聚焦国家战略及产业需求,支持稀土资源绿色开采与高效利用、高值/高端稀土材料开发等领域的战略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科教融合,推动协同创新,培养创新人才。
7 R/ R' B2 h& s. K& ~& a/ X+ a% g7 y, C5 H
另外,6月6日下午,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党委常委、副校长傅尧一行赴江西理工大学调研,研讨两校对口支援、交流合作工作。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斌,党委副书记罗仙平,党委常委、副校长唐云志参加座谈交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有关专家和赣州市科技局领导陪同调研。
( y) q1 U2 e# K- m9 @8 K
& n/ z3 w; V! E6 |座谈会上,杨斌对包信和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向中国科大对江西理工大学的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期待中国科大充分发挥优质创新资源,积极参与赣南稀土资源开发,助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两校人员挂职交流与项目合作,助力江西理工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和“双一流”建设。" Z0 K2 N8 Y3 j B
B) V% |/ z l: O! z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江西理工大学的校本部就在赣州。
% Y/ l9 \- y3 j% c( S E1 s$ S7 z$ z7 C% I6 V3 b
不过,就在7月21日晚间,“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微信公众号刊文《中国科技大学将建赣州校区?绝无可能!》认为,赣州市有权在《国土空间规划》规划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赣州校区。但大学是否选择接受并授权建立校区。赣州市(乃至江西省)无决定权,仅有邀约权。. F8 S/ t' e/ _
' s u& c. m: S5 O! t% E
文章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绝不可能在江西(包括但不限于赣州)建设校区。原因是:中国科大仅在上海建设科教基地(上海研究院)、苏州高研院。沪苏研究院均拥有土地产权。建设其他城市研究院,中国科大向来较谨慎,且需得到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同意。而这两个部委均对知名高校异地办学严格审批。”( r. [2 c& c$ _; A
' `4 c5 \- X- v1 A4 v, n3 `不过,该文章在末尾声明,“新创校友基金会是独立、民间机构,不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方立场。本文刊发,未咨询中国科大相关部门。”' X& t7 l+ w- |6 H
/ H% J0 A$ x6 z# t3 ~6 y$ ~; n
澎湃新闻记者还注意到,除了舆论场上的讨论之外,高校跨省异地办学近年来在政策面上也有收拢。7 V; Z' g8 w8 G2 g' P
! A; m- y, ~0 H8 n) E7 f( Q# {* Y
例如,日前,总投资约31.5亿元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国际校区,因政策原因未能落地,这个肇始于2019年的异地校区合作项目,最终按下终止键。) `6 D# i) S9 {* }$ f
# |6 H) }, }9 ^2 \* y9 R, h同样在青岛,今年年初,有关部门在回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建设情况”时表示,拟解除相关协议,这一985高校的跨省异地校区也宣告终止。
3 [5 b+ o0 G! S# t. n! w$ a3 q! Y; Z) W# {4 X5 Q7 X8 q
事实上,2021年,教育部就曾发布文件《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21〕10号)提到,“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另外,对于现存的高校异地校区,本着平稳有序的原则逐步清理规范。新申报设置的学校,须不存在跨省异地校区”。
% V7 d1 N& c4 z, C" H5 X) e9 }0 t% { t/ z$ 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