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人员拿“专供”当卖点(图片来源:视频截图)2 e* R+ m) A9 N! f& v. ]# p3 B5 `% M+ R
. v9 x, y, j4 o8 E' z+ k* H
陈先生的朋友是个明白人,也是说真话的诤友。因为早就没有什么“专供”酒之类了。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四部门就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整顿部分商品滥用“特供”“专供”标识专项行动的通知》,对白酒、葡萄酒、啤酒、茶、食用油、乳制品、饮料等日用消费品领域重点排查。 2013年3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由此可知,目前市面上打着“特供”“专供”“内供”幌子的商品都是假的。/ L0 w |1 y: B0 T
# t4 h, e: u7 Q& |在朋友的劝说下,陈先生向成都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投诉举报。随后,这条线索被移交给了当地警方进行立案侦查。一起违法制售“专供酒”的案件由此被破获。 ! @% J! ]6 L c! W. L- i- ]0 |. ]; [$ j. T) Q, t0 j* D
只要是经常看新闻的消费者就能如陈先生的朋友一样清醒,“专供酒”就是骗人的假酒。正规厂家不会生产这类消费品,正规渠道也不会售卖。故作神秘,表示通过特殊渠道才能搞到,不过是用来唬人的噱头。
7 B, W7 x% y u+ A6 w0 s' j以陈先生购买的“专供酒”来说,犯罪嫌疑人从酒厂获得基酒,又从纸壳包装公司和玻璃制品公司定制包装材料,最后对基酒调制、灌装后打包出售。就这样,一瓶原料加包装成本不超过40元的酒水,摇身一变成了销售人员口中所谓的“专供酒”,最终以350元每瓶的价格卖到消费者手中。( v/ X# j: T/ \3 Y. z1 Q$ b
2 k0 q, Z8 x" e# ~+ d! N/ n这些基酒原本是无色的,被加入色素后显得微微发黄,这样看上去就呈现出老酒的样子,然后在酒盒上标注了虚假的年份,一瓶低廉的白酒,被包装了陈年老酒。这伙人还伪造了一份“委托生产协议”,上面写着“内部供应产品,所以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等字样,以此忽悠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