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美消费下沉趋势明显。记者在多个区县及乡镇调研发现,基层群众在接触医美项目时,遭遇了“黑医美”的花式套路,由于城市对医美行业的监管加强,一些“黑医美”在大城市难以生存,顺势加速向县区、乡镇渗透,危及群众健康安全,亟待整治。
! a, E* T# Z4 N z+ J* ?/ w* o- M4 P7 P% r3 X" J
“黑医美”下沉式泛滥
U2 @0 S5 z/ w/ w+ w M4 q7 {
2 a1 C, Y) e( w7 p+ e( r “黑医美”一般指不具有从业资质的从业者,在非正规医美机构、用不合规的医美产品为消费者服务。大中城市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市场监管也逐步强化,而在部分县乡农村,监管难以触及“最后一公里”,加上一些基层求美人士对“黑医美”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导致“黑医美”花样翻新,在一些县乡扎根。$ ~3 U/ }% z5 ^1 E5 H
; Y0 O+ O& a# H
记者近日跟随成都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支队执法人员到周边区县暗访调查,走进一家小商场四楼的美容店内,一进门工作人员就表现很紧张,连连称“老板不在”“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A* G G* l% I. f
8 `% T+ v6 R/ \- q" {6 R& Q! { 执法人员立即分头调查取证,很快发现很多违规操作。“顾客档案内发现有光子嫩肤和红蓝光的治疗记录,普通的生活美容机构是不能做的。”成都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支队副支队长赵霖说。在店内的一个角落,记者还看到光子嫩肤治疗仪器。
3 d) j3 T* P5 H2 o
& V# z2 Y# o$ l5 [7 b 在另一家护肤店,执法人员发现了“宝宝针”和一些射频仪器。“这些都会穿透皮肤,没有医美资质的店不能随便进行。”执法人员说。在该店的护肤护理记录中,还发现“超声刀”治疗记录,售价为8000元一个疗程。
7 M6 q- p6 u6 v: [* C7 a
8 t; F) ]- [; E2 o 西南某省县城居民叶容仙称,她一年前在县里一家“工作室”做祛斑美白项目后产生严重副作用,全脸出现密密麻麻的鼓包,数日后未见好转。叶容仙回忆,做这一项目时工作人员使用了中药产品,同时用导致皮肤破损的“微针”导入操作。时隔一周后,叶容仙到南宁市的一家三甲医院治疗,花费了上万元,历时一年才基本痊愈。
" m) k- Q& Y x; {, c) W% E$ `
& Q+ T+ N8 F& p “我们时不时给‘黑医美’收拾烂摊子。”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皮肤科主任何洛芸介绍,近两年来从县乡来的患者多了起来,很多都跟叶容仙有类似的遭遇。
5 f# u+ L7 h2 [( T# I( Y& X: u$ `# F4 E
花样翻新打击难度大* L% M/ O, X. Z1 U% L
$ L4 ~, y2 s' V7 L% J7 r
记者调查发现,黑医美在县乡加速渗透,让监管防不胜防。: [# E+ x' i( ~5 T) p% A
; F( r: Q, D+ @' N9 V6 d7 j
记者在一些乡镇农贸市场调研发现,“黑医美”四处流动“走穴”,一些团伙甚至用货车拉着器械到多个县城“打游击”,以“特邀专家”的身份,提供“特约医美”服务,“今天打一针,明天就跑路”的现象多发。
# ]9 |+ b1 z7 V+ E) R6 p* I7 w {3 S- l! O3 a$ ?
近几年多地打击“黑医美”专项行动发现,跨省走穴现象在县域内抬头,项目集中在基础性水光针、双眼皮等微整形领域,而且比例不断增高。一名执法人员表示,这些“黑医美”流动性和隐秘性强,后期取证困难。, B& p+ m. p3 d+ p; p+ y0 f( n4 M3 X
/ j- K+ C% M4 Z2 z; G
赵霖介绍,这些隐藏在基层的“黑医美”人员或窝点还增强了反侦查手段,比如在入口处安装摄像头,监测到执法人员进入,立刻关灯关门从后门逃走。
" ~/ Z1 |% m4 {) h, t6 K9 R% k, b, ^3 p/ i/ _" Y4 c2 |
据介绍,这些“黑医美”隐蔽性强,往往披着“马甲”低价招揽生意,在县城、农村场镇、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的生活美容场所。一些爱美人士本是想简单美容一下,结果被销售人员忽悠,以低价为诱饵进行了一些医美项目。
* L0 s) R: O5 h/ L- J2 q: G' U5 N8 o0 j, c e/ p
“我们也不懂啥资质,就是看这家店价格便宜,做激光美容只要980元包年,就办了年卡,还推荐了几个朋友来办,现在后悔了。”一位在乡镇生活美容机构办了医美项目年卡的陈某说。' o: o+ F ~7 V" H z; a
' |. q' h. e2 V/ [) V+ T0 x 除了生活美容机构,为了逃避监管,不少“黑医美”换了“马甲”藏身在中医理疗馆、月子中心、健身房、产后康复中心等机构,一些县乡消费者的鉴别能力有限,对医美项目的规范与安全问题认识有限,极易被“黑医美”盯上。
( Q% _; ]' T) ~9 W3 x, I% l4 R1 j; a9 q( A3 f
在这些医美场所消费,一旦出了问题,维权也是一大难题。据了解,县乡医美市场里主流消费群体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她们更看重小地方的“熟人圈”,有时候会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公开维权。
" r) O$ {- P7 C9 |: E2 r5 D& c# h1 C5 v) A0 `: n2 p
上述受到“黑医美”侵害的叶容仙并没有选择向相关部门投诉维权,提供服务的“工作室”仅向其赔偿了项目费用。“都是在一个地方的熟人,也是老朋友介绍的,我们小地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闹太僵了不好。”叶容仙说。: B! T( ~& r, n/ U) a: E
* |" ] J+ a% O/ O* R0 k q) A2 z 受访业内人士称,叶容仙遭遇的情况并非孤例,县乡“黑医美”的消费群体多为“熟人圈子”,且此类“工作室”有不少是无证经营,藏身于居民楼中,而揽客的方式也多为求美者的口碑相传,或者在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平台通过转发、熟人扩散来吸引顾客。- I4 @; J- v0 Q; |/ @7 Z2 ]' B
, Z$ [. q/ x( o" O
强化监管规范县乡医美市场大多数“黑医美”使用的仪器设备往往是“三无”产品,使用时也非专业人员操作,在消毒灭菌方面大多没有规范处理,极易产生不良后果,轻则引发炎症、传染性疾病,重则导致五官变形难以修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而这些“黑医美”场所一旦发生严重医疗事故,极可能一走了之、关门歇业,消费者维权无门。
7 R' k& D2 e! \3 N/ w
+ t" F( P6 J* q# ~* x) R# K 受访人士建议,随着“黑医美”下沉县乡,需加大对县乡农村、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检查,形成药监、公安、卫健、网信、行业协会等多部门配合联动机制。针对当前一些县乡“黑医美”通过抖音、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布消息,应通过技术手段,健全网络维权和监管。
2 `* N g# z+ H) t G1 q% [
' _- A) B# y# a0 X7 F “打击‘黑医美’,县乡、农村不能成为监管盲区。”何洛芸等表示,应重视县乡群众的医美需求,规范引导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由公立医院牵头作出示范引领,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等主管部门结合具体情况指导好县乡一级医院开展相关业务,压缩“黑医美”的生存空间。
) B$ q4 g" J, `0 g% W# u E# s8 T. o( {
从基层消费端来看,相关部门也应做好医美知识科普,引导群众提高辨别和选择能力,利用成熟消费者这只“无形之手”,倒逼市场加速净化。" G4 i/ }4 o4 B- B* Q2 K6 `! |6 M$ d
0 e) ~1 {: Y, {. Z& p3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