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开放“绿色通道”,对出现突发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先落实帮扶再补充手续,累计8万多人享受帮扶措施- x+ T* Z3 C- q! O1 S
●每个脱贫县都培育形成2个至3个优势特色突出、带动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
! f, G. K+ ?9 |" U: L ●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588元增加到2024年的17522元; u2 E4 M" M; e/ q5 W c
扶上马,送一程。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广大脱贫地区的脱贫成效巩固得怎样,乡村全面振兴衔接推进得如何?
* C7 s4 }0 D4 I' D! X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已累计帮扶超过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3283.3万人。近5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 ^& @2 i8 r3 T/ [/ y3 b 紧扣精准提高政策效能
& S5 p3 `& V, |+ ]' o8 } 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说,过渡期关键在于调整优化微观政策,提高帮扶政策效能。9 Z7 v, T3 d3 K( n1 z" G2 k
农业农村部帮扶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过渡期以来,各地持续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帮扶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开放“绿色通道”,对出现突发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先落实帮扶再补充手续,累计8万多人享受帮扶措施。; e$ D( s5 A& U9 k
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如今,每个脱贫县都培育形成2个至3个优势特色突出、带动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分类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近四分之三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
; j' X' R @1 I 脱贫劳动力就业能力和质量明显提升。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加强就业务工技能培训,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发挥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等作用。专家表示,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5 J% d( F7 D8 J9 M
保障脱贫群众加快发展$ @. @$ H: q. \. M, Q
5年过渡期探索形成了一套防止返贫的理论机制和方式方法。
2 e: p0 T7 K1 t/ q4 l1 ]# k 财政方面,多渠道强化投入保障,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规模从2021年的1565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1770亿元。资金投向上倾斜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重点地区。/ L: s7 O" i6 V' _$ j/ f
金融方面,过渡期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超3900亿元,支持900多万脱贫户发展生产经营项目;脱贫地区各项贷款累计发放27.2万亿元,农业保险累计为脱贫地区提供风险保障 6.02 万亿元、累计赔付 917.6 亿元。( Z5 m, l2 k* V5 p- x5 v3 @. K O
有了要素保障,脱贫群众的生活显著改善。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 配 收 入 从 2020 年 的12588元增加到2024年的17522元,脱贫家庭和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家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稳步推进,“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持续巩固提升。
' U$ ^& F1 o e0 C5 u7 _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表示,将聚焦四方面发力,确保过渡期圆满收官。提升监测帮扶质效,强化大数据分析预警,畅通农户自主申报途径,因人因户开展精准帮扶;抓牢产业就业帮扶,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着力稳住务工规模、提升就业质量;提高协作帮扶实效,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动员“四支力量”作用;优化完善帮扶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记者 乔金亮 祝君壁 来源:经济日报)
7 x) O8 @) c8 Y8 C7 ]( i8 h4 T
2 Y1 s- z1 o# O8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