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7岁失联女生跳桥坠江:警方曝事发监控,家属被行拘

[复制链接]

7万

主题

7万

稿子

2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61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8 20:21: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等了这么久却依然是悲剧。
4月10号,一位安徽籍贯学生章某雯在黄石失联,警方立刻进行搜寻经过将近50天的等待,如今警方终是公布了情况。
长江水在夜色里翻涌,17岁的章某雯穿着浅色上衣,最后一次出现在监控里,她跟着婶婶在广场跳舞,转身消失在人群中,没带手机,没留一句话,直接翻越黄石长江公路大桥,坠江不见踪影。
根据种种线索,警方排除了刑事案件可能,但其家属却并不认同“跳江自杀”这一说法,甚至在闹市咬伤民警!" _3 v7 p2 z, \( b: e& R
明明监控视频完整还原了轨迹,为何有人宁愿相信 “阴谋” 也不愿接受 “真相”?这场关于 “消失” 的罗生门,究竟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隐痛?
迷雾重重
1 ?) M9 G3 p9 y, I  z% l
时间回到4月10日傍晚的天虹社区广场,根据警方公布的事发前后整个监控来看,当时章某雯跟着婶婶跳了一会儿,突然转身往广场外走。
监控显示,她19点55分踏上花湖大道,拐进彩虹路后,她的步伐慢下来,街边店铺的灯光在她脸上晃过,看不出太多情绪,20 点17分,她走上黄石长江大桥的人行道,护栏足有一米多高,却挡不住她翻过去的决心。
在桥中央停留的 10几分钟里,她面朝江面站着,没人知道她想了什么,只看见她突然跨过护栏,身影晃了晃,接着坠入江水,溅起的水花很快被黑夜吞没,只剩监控里定格的那一幕。
+ F. h& N) C# \! z( R( Y7 \
警方比对了报警记录和监控特征,确认跳江者就是章某雯,且确定全程没人跟着她、逼她,按理说,轨迹这么清楚,事情该有个结论了,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一个平时看着挺正常的女孩,怎么突然就走到了这一步? 去年11月章某雯被诊断为 “焦虑抑郁状态”,家人带她来黄石学手艺,是想帮她换个环境,还是给她添了新的压力?抑郁真的是唯一答案吗?
事实上,4月11号时,警方就向章某雯家长通报了跳江轻生的调查结果,但其家属并不认可,并要求警方立案查找。
而之所以警方把每分每秒都掰开来查,就是想证明,这不是意外,不是被人胁迫,是她自己选择了这条路。 从接警分歧到立案争议
事情的转折点其实就藏在两份报警记录里,20点37分,有人打电话说长江大桥有人要跳江,民警赶到时,目击者说人已经跳了。
而过了12分钟后,家属才报警说章某雯失踪,警方把两段信息拼在一起,发现跳江者和失踪者特征一模一样,这才认定是同一回事。 有理有据,线索明确,可家属心里犯起了嘀咕,为什么先有人报警跳江,后有人报失踪?难道在他们发现孩子不见之前,就已经有人预见了悲剧?
4月11日,警方第一次告诉家属可能是跳江了,那时家人没说啥,可到了4月14日,他们却突然变了态度,要求按拐卖案立案,直到5月9日,警方才正式立案,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差,成了舆论的导火索。
网友们炸开了锅,有人翻出章某雯的学生身份,因为学习不好被送来学手艺,这种环境的突然变化,会不会让她心里更难受?
) \) u1 U: R6 d. m6 J( y3 N
还有人注意到,警方提到她有抑郁状态,可家人带她来黄石时,有没有考虑过她的心理承受力,并且从其家属发布的“寻人启事”上可以发现,有一个“理发前”、“理发后”的经过,长发变短发,章某雯的神情是开心吗?这些问题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一直到5月18日的黄石港街头,章某雯的父亲和叔叔站在闹市区中央采用过激行为表达诉求,周围很快围满了人,而民警赶来维持秩序时,拉扯间两人突然失控,咬伤了试图劝阻的辅警。
对此警方通报,两人因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行政拘留,伤心不是违法的借口,警察执法也需要尊重,其实回头看,家属的激烈反应早有预兆。
: i: t) I' _+ _5 w+ _6 _) r 从最初配合调查,到突然悬赏十万找线索,再到质疑真实性,他们像抓住最后一根稻草的溺水者,哪怕明知道过激行为不对也顾不上。( G- |. f- Z- Y+ U
章某雯的家人或许不懂什么 “程序正义”,只知道女儿前一天还跟着跳舞,转眼就阴阳相隔,监控里的 “自主行为” 和他们记忆里的 “乖巧女儿” 对不上号。
再加上她被送来黄石学手艺时,家人可能觉得 “换个环境能好起来”,却没想过突然离开熟悉的学校、朋友,对一个有抑郁倾向的孩子意味着什么,有时候,大人眼里的 “为你好”,反而成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个体悲剧到群体反思
现在的孩子,表面上吃穿不愁,心里的压力却没人看得见,成绩不好被说 “没出路”,换个环境被当作 “从头再来”,可谁问过他们愿不愿意、怕不怕陌生的一切?
章某雯的悲剧,撕开了青春期心理关怀的缺口,让家长们突然意识到,原来孩子的 “懂事”,可能是无声的求救。
再看警方和家属的这场 “拉锯战”,暴露出的是公共事件中信任的脆弱,当监控视频这些 “客观证据”,抵不过家属 “直觉上的不信”,问题可能出在沟通上。 本质上来讲“证据链完整” 已经够了,但对于一些家庭来说,接受“自杀”比追查“他杀”要难受的多,那意味着他们要承认自己没察觉到孩子的心理危机,甚至可能间接促成了悲剧,这种愧疚感,让他们更愿意相信“有外力介入”,哪怕可能性微乎其微。 同时这件事还照出了社会对“成长”的单一评判标准,章某雯因为学习不好被安排学手艺,这种务实的选择,在很多家庭都上演过,大人总觉得 “一技之长能防身”,却忘了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仅是未来的保障,更是当下的尊重和理解。
如果家人在带她来黄石时,能和她聊聊孩子对上学的看法,对改变环境是否认可,而不是强加的“学好手艺才有出路”,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如今,长江水还在流,章某雯的遗体还未找到,但这场风波留给我们的,不该只是对悲剧的叹息,它提醒每个家长,要多和孩子说说话,别等 “问题” 变成 “事件” 才后悔。
9 L( o0 I7 l2 r3 z1 X: \' \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7-19 19:17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