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他性侵了100多个孩子,直到遇见了一群穷追不舍的记者 导读: 没有什么比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更能深刻折射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了。 % k/ s% T6 F8 S9 D
0 a9 M$ O- U/ B+ B! D4 w' O+ O
7 P2 U3 Y6 @5 \ Q& X3 g
“没有什么比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更能深刻折射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了” ——前南非总统曼德拉 北京三色幼儿园的新闻一出,我第一反应是来看这部电影。 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讲的是一群美国新闻人不懈努力,揭开教会包庇神父性侵儿童黑幕的故事。 ( o9 z# e5 r8 T8 b; c
![]()
; N9 l8 ^4 R) u! L0 S
v& E) i4 q) r有了孩子,就有了软肋。孩子是我们这个社会良知的最后底线。以前的新闻让我愤怒,这次的新闻让我恐惧。 我知道很多和我一样当家长的人,这两天忙着盘问孩子在幼儿园的待遇、检查孩子身体、给他们看各种防性侵视频,个个如惊弓之鸟。 除了愤怒和声讨,这部电影能给我们力量,以及反思。
1 }" ^! T4 ?0 I4 y: E 5 K8 W5 @& R p5 M+ p( u6 k
0 |# I$ r% L, w% J. P
故事一开始是1976年的波士顿。单身母亲带着被神父性侵的孩子在警察局,一脸无助。旁边的收监室里坐着神父,面无表情。年轻的警察以为这是大丑闻,会有大批媒体来采访。只有年老的警察很懂行情,点了支烟说,哪里会有媒体? 3 \ ~1 k# a$ c Q% F2 V
![]()
- K! j; V T5 o3 w$ ]% P- ~# ?* Q' j3 X/ p$ s; a
《Spotlight聚焦》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王牌专栏,也是一个4人独立调查小组,由编辑Robby、记者Sacha、Mike、Matt组成。 7 F1 S- u* X- f
3 L9 X/ ]3 b' E( V. m
2 G8 P5 Y* M, f, Z; V; f他们往往要花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跟踪、调查新闻事件,做深度报道。 这是演员和真实的聚焦小组成员的合影:
: x, H& B: g$ f # L! Z1 v3 E4 G& s
$ S/ N n% A# O# |7 U
4人小组的头儿Robby去见新来的总编Baron ,一开始他还担心他们这种光花钱、出活慢的小组会被裁员。 : x+ m) U/ s) a) {& @( z
( t) c' |3 p; g ]
" O" z" b4 g! X0 H
没想到总编Baron比他还有新闻理想,新官上任就点了一把火: 他责问编辑部,你们最近看那谁写的专栏了吗?为啥神父Geoghan被指控性侵了80名孩子,还安然无恙?为啥我们只发过2篇报道?这不正常。
! K+ G7 |4 |7 p4 s5 ~% i![]()
/ Q/ O% J: T. C8 L4 n$ @: z
, e! L3 ~1 \2 T h5 @. e0 j/ c另一个头头Ben说,如果要求深挖此事,等于正式向教会宣战了。 / F2 c7 R; J$ J1 o f! ^ g# _
![]()
. P) g+ e, O- \; `' l' l* ?
! ~ P/ n r6 x. D0 [原来波士顿地区的教会势力非常大。谁也不敢轻易碰这个老虎屁股。但总编Baron来自《纽约时报》,他只在意新闻的质量,而不怕挑战教会的权威。 他问聚焦小组的组长Robby,你们愿意追查这个选题么? 很快他们兵分几路,开始了调查取证。
+ w! A4 g! r0 v. v6 q![]()
% @, n$ d8 I7 u2 t m' N; P4 m ^3 ~# T& V3 Z
当一件挑战人类社会底线的事件发生的时候:比如,对天真无邪的儿童实施性侵害,我们应该作何反应? 当一个被视为无上权威的机构:比如,教会,显露出了背后深不见底的黑暗的时候,作为调查者,又该从何着手? 这部影片用故事给了我们答案。 2 [* [) ] r9 V5 `2 d3 D; f
![]()
: x* a6 V( o/ q
( C- `- X4 C+ f3 D% g追查书面证据 电影教科书般地展示了调查记者的新闻调查流程:定目标-挖细节-查来源。 比如,调查小组发现教会在调离亵童神父时,一般都用“病假”、“事假”等关键词,就硬是从十几本厚厚的工作日志里逆推出了87名有嫌疑的神父名单。 7 |) X" N, k5 p; ?. f
. |7 C: U) \. X$ x" |7 c2 J! A
+ W2 n4 v6 @" y: A }& i
寻求法律支持 ' j/ T2 h2 U$ E
|